CN101662814A - 基站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62814A
CN101662814A CN200910009762A CN200910009762A CN101662814A CN 101662814 A CN101662814 A CN 101662814A CN 200910009762 A CN200910009762 A CN 200910009762A CN 200910009762 A CN200910009762 A CN 200910009762A CN 101662814 A CN101662814 A CN 101662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erminal equipment
interference volume
request
accep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9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岛田尚人
长户理惠
中村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62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628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站和通信方法。基站包括:干扰量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对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统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扰量;外部干扰量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测量的所述干扰量,计算第二通信系统对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扰量;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可允许干扰量,该可允许干扰量是允许保持目标用户容量的干扰量,该目标用户容量是终端设备的确定数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连接线路请求;以及接受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比较测量出的外部干扰量和可允许干扰量,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Description

基站和通信方法
本申请为2003年2月18日递交的、申请号03104562.6、发明名称为“基站和通信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申请以申请号为2002-43937、申请日为2002年2月20日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为基础,并要求享受其优先权,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参考形式结合在本发明申请中。
使用特定波段无线电波的通信系统和使用的无线电波波段接近于该通信系统的另一通信系统会相互对各自的波段产生干扰波。这样就会发生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例如,一个通信系统的漏泄功率和寄生信号功率等多余波会成为另一通信系统的干扰波。
曾使用过的避免系统之间干扰的方法之一,是在各通信系统所使用的波段之间提供一个称为防护波段的波段。除了避免干扰的这种方法外,还使用载波测定随机分配的方法。该方法以下述方式避免通信系统之间的干扰:测量各频率的噪声功率值,并断定噪声功率大的频率受到其它通信系统的干扰。然后使用噪声功率小的频率。
另外,对于特定频率中产生的寄生信号功率等干扰波,使用的一个方法是,通过转换时隙和改变发送/接收时限或通过转换频率来避免干扰。还有一个方法是,由发射器发送通过传递编码在宽波段范围内传递的信号,然后在接收器解调所传递信号时接收器传递,从而去掉了干扰波成分。
然而,在提供防卫波段的常规方法中,当通信系统所使用波段以外的波段较宽时,有必要加宽各通信系统波段之间的防卫波段。因此,已经使用宽波段的防卫波段来避免系统之间的干扰,这种干扰根据构成通信系统但不是所有时间都同时出现的基站和终端设备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就降低了频率的使用效率。而且,如果是载波方向随机指定的方法,则因为在测量噪声功率时表现出大的噪声功率而被认为受到其它通信系统干扰的频率不被使用,因而降低了频率的使用效率。
因为上述频率使用效率的降低,构成通信系统的基站不能够保持与基站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的满意数量,该数量即通信系统中容纳使用该通信系统的用户数量(以下称为“用户容量”)。这样,基站就无法保持通信质量。
尽管转换时隙和转换频率对产生于特定频率上的寄生信号功率等干扰波有效,但不能处理延伸于所有频率的漏泄功率等干扰波。而且,对于使用窄波段的CDMA-TDD系统,不能进行频率转换。因此,即使使用上述方法基站也不能够避免来自其它通信系统的干扰所产生的影响。基站从而无法保持满意的用户容量和保持通信质量。
另一方面,通过反向传递来去除干扰波成分的方法对于所使用的所有波段上的干扰和持续干扰有效。因此,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干扰。然而,即使使用这种方法,当一定量的或更多的干扰产生时,也不能保持满意的用户容量,因而也无法保持通信质量。
而且,即使干扰增加且用户容量下降,位于基站附近的终端设备也很容易连接到基站,因为该终端设备的发送功率有余裕。然而,由于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的终端设备的发送功率没有余裕,因而当用户容量因干扰增加而下降时就很难将该终端设备连接到基站。特别是,当干扰增加和用户容量下降时,位于基站附近的终端设备与基站连接线路要比位于基站所覆盖的无线区域边缘的终端设备容易得多。因此,连接线路并与基站通信的终端设备集中于基站附近。位于基站所覆盖的无线区域边缘的用户容量下降。结果,与基站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的分布密度在基站附近大,而在无线区域边缘小。
如上所述,保持一个与基站通信的终端设备的恒定分布密度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在无线区域内均衡保持用户容量。结果,在通信系统提供通信服务的区域中,情况不利于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的终端设备,并且很难均衡地向多个终端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能保持通信系统中的用户容量和保持通信质量的基站。
本发明的基站包括:干扰量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对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统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扰量;外部干扰量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测量的所述干扰量,计算第二通信系统对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扰量;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可允许干扰量,该可允许干扰量是允许保持目标用户容量的干扰量,该目标用户容量是终端设备的确定数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连接线路请求;以及接受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比较测量出的外部干扰量和可允许干扰量,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本发明的通信方法包括:测量对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统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扰量;根据测量出的干扰量,计算第二通信系统对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扰量;根据目标用户容量,计算波段的可允许干扰量,该可允许干扰量是允许保持目标用户容量的干扰量,该目标用户容量是终端设备的确定数目;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连接线路请求;以及通过比较测量出的外部干扰量和计算得到的可允许干扰量,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该基站具有测量对具有基站的通信系统中所使用波段干扰量的干扰量测量单元。而且,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计算保持预定的终端设备的目标数量(以下称为“目标用户容量”)所允许的、对于波段的可允许干扰量,作为与基站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的数量。此时,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根据测量出的干扰量和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可允许干扰量。然后,接受控制单元比较测量出的实际干扰量和可允许干扰量,并判断是否接受或拒绝接收到连接线路请求。接收控制单元从而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因此,基站可根据比较保持目标用户容量所允许的可允许干扰量和实际干扰量后的比较结果,接受终端设备发送的连接线路的新请求(以下称为“呼叫”)。或者,基站可通过拒绝呼叫来限制请求的接受。这样,基站就能保持用户容量和通信质量。而且,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还可利用实际测量的干扰量和目标用户容量,根据实际干扰情况,得到可允许干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之间的波段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基站的无线时限与终端设备的无线时限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于仿真的无线区域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通信系统)
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具有基站10。此外,通信系统1还包括终端设备20。尽管图1中仅分别表示出一个基站10和一个终端设备20,实际上通信系统1包括多个基站10和多个终端设备20。
通信系统1具有基站10。基站10将通信系统1的通信服务提供给终端设备20。具体地说,基站10与终端设备20相连接,实现与终端设备20的通信,并提供通信服务。终端设备20利用基站10提供的通信服务。具体地说,终端设备20与基站10相连接以进行通信,并利用通信服务。
在通信系统1所处的环境中,存在通信系统2,该通信系统2对通信系统1所使用的波段产生干扰波。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2与通信系统1一样包括基站30和终端设备40。通信系统2中所使用的无线电波的波段接近于通信系统1的波段。
例如,通信系统1可以是码分多址-时分双工(CDMA-TTD)通信系统,使用1.9GHz的波段,该波段接近于码分多址-频分双工(CDMA-FDD)波段。CDMA-TDD通信系统使用CDMA系统和TDD系统来进行多路通信,因而可以改变发送/接收的时限。如图2所示,通信系统1使用包括在通信系统1的波段110中的频率101。
另一方面,通信系统2可以是国际移动远程通信-2000型的可移动电话系统,使用2GHz波段的无线电波,其中上行波段为1.92~1.98GHz波段,下行波段为2.11~2.17GHz波段。如图2所示,通信系统2中使用的通信系统2的波段120接近于通信系统1的波段110。
如上所述,在通信系统1所处的环境中,存在通信系统2,该通信系统2使用的波段120接近于通信系统1所使用的波段110。如图2所示,通信系统2使用的频率102接近于通信系统1的波段110,这样通信系统2就有可能对通信系统1使用的波段110产生干扰波。干扰波功率包括寄生信号功率和漏泄功率。
基站11包括发送/接收单元11,天线11a,分离单元12,计算单元13,比较单元14,存储单元15,判断单元16,控制单元17和测定单元18。发送/接收单元11作为接收单元通过天线11a接收终端设备20发送的包含数据和呼叫(要求连接)的无线电波。此时,发送/接收单元11通过无线信道接收包含终端设备20发送的有用波和干扰波。
干扰波包括来自通信系统2的干扰波、通信系统1内部的干扰波和热噪声。由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的来自通信系统2的干扰波功率,即来自通信系统2的干扰量,以下称为“外部干扰量”。另外,由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的通信系统1内的干扰波功率,即通信系统1内部的干扰量,以下称为“系统内干扰量”。相应地,对通信系统1所使用的波段的干扰量为外部干扰量、系统内干扰量和热噪声之和。发送/接收单元接收的干扰波中包含来自通信系统2的干扰波、通信系统1内部的干扰波和热噪声,因而其接收功率是对通信系统1所使用波段的干扰量。
发送/接收单元11还作为发送单元通过天线11a向终端设备20发送控制信息和数据。连接时需要控制信息。发送/接收单元11跟踪与发送/接收单元11和连接线路相连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然后,发送/接收单元11将接收到的无线电波和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传送到分离单元12。此外,发送/接收单元11从终端设备获取终端设备20从基站10接收无线信号和终端设备20向基站10发送无线信号的时限(以下称为“终端设备的无线时限”)。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向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信号并从终端设备20接收无线信号的时限以下称为“基站的无线时限”。然后,发送/接收单元11将基站的无线时限和获取的终端设备的无线时限输入到测定单元18。
分离单元12从发送/接收单元11获取由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的无线电波,并将该无线电波分离成终端设备20发送的有用波和干扰波。有用波中包含指示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电波的发送功率值的发送功率信息。应当注意的是,当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电波的发送功率在通信系统1和各基站10中已预先设定时,有用波中不必包含发送功率信息。分离单元12作为干扰量测量单元,通过将无线电波分离成有用波和干扰波,测量对通信系统1所使用波段的干扰量(干扰波的接收功率)。另外,分离单元12还通过将无线电波分离成有用波和干扰波,测量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终端设备20所发送无线电波时的接收功率。然后,分离单元12将测量后的干扰量和连接到发送/接收单元11以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存储在存储单元15中。终端设备20的数量是从发送/接收单元11获取的。另外,分离单元12将这些信息输入计算单元13。分离单元12还进一步将接收功率和终端设备20发送的发送功率信息输入计算单元13、比较单元14和测定单元18。
存储单元15存储数据。存储单元15存储分离单元12测量的干扰量、目标用户容量、包括电缆损耗和通信系统1中预定的其它损耗在内的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的天线增益之和、连接到发送/接收单元11以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以及由例如外部干扰量等计算单元13计算的值。目标用户容量是按照上述的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的目标数量。目标用户容量是由离开基站10的距离,特别是离开发送/接收单元11的距离决定的。而且,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电波的发送功率在通信系统1和各基站10中已预先设定时,存储单元15还存储有关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信息。
测定单元18是一个距离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发送/接收单元11和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说,测定单元18从分离单元12获取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终端设备20所发送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和指示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电波的发送功率值的发送功率信息。此外,测定单元18还从存储单元15获取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的天线增益之和。然后测定单元18通过依据上述数据的计算来测定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测定单元18从而测量出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
测定单元18首先通过下列方程(1)计算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传播损耗“L”。在方程(1)中,“Pr”代表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终端设备20所发送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Pi”代表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电波的发送功率。“G”代表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的天线增益之和。
L=(Pi/Pr)×G    (1)
其次,测定单元18利用所使用的传播损耗方程计算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实际距离“r”。为了得出传播损耗,传播损耗方程有选择地根据传播条件来使用。传播损耗方程包括“自由空间方程”和hata方程等。例如,自由空间方程作为传播损耗方程时,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r”通过如下所述的方程(2)计算。注意,方程(2)中的“L(dB)”表示传播损耗“L”的对数值。
L(dB)=38+20logr    (2)
当无线通信系统1使用TDD系统时,测定单元18从发送/接收单元11获取终端设备的无线时限和基站的无线时限。测定单元18测量终端设备的无线时限和基站的无线时限之间的时差。然后,基于该时差,测定单元18可通过测定该距离来测量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
如图3所示,基站10的无线时限3和终端设备20的无线时限4之间的时差是τ(sec)。无线时限3是基站10向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信号的时限。无线时限4是终端设备20接收无线信号的时限。尤其是,“τ”是无线信号的发送时间及其到达时间的差值,该差值产生于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传播路径长度。测定单元18测量第一和第二时间的时差。第一时间是从基站10向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信号直到基站10接收终端设备所发送无线信号的期间。第二时间是从终端设备20接收基站10所发送无线信号直到终端设备20向基站10发送无线信号的期间。特别是,测定单元18测量相当于基站10与终端设备20之间无线信号往返时差的时差“2τ(sec)”。测定单元18通过将测量后的时差“2τ”除以2得到“τ”。然后,测定单元18通过下列方程(3)计算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r”。
r=τ×光速    (3)
距离r计算的前提是方程(3)中的光速为3×108m/sec。测定单元18以上述方式将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时间测量后的距离“r”输入计算单元13。
计算单元13是一个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对通信系统1的波段110的保持目标用户容量的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13依据测量的干扰量和预定的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可允许干扰量。具体地说,计算单元13使用测量后的干扰量计算外部干扰量。而且,计算单元13从存储单元15获取目标用户容量。然后,计算单元13根据使用测量后的干扰量计算得到的外部干扰量和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可允许干扰量。因此,计算单元13也作为外部干扰量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外部干扰量。而且,计算单元13还作为距离阈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终端设备20和基站10之间拒绝终端设备20呼叫的距离阈值。
首先说明计算单元13作为外部干扰量计算单元的情况。在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干扰波的时刻,计算单元13根据连接到发送/接收单元11以与基站10在该时刻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以及基站10接收一个终端设备20所发送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计算该时刻的系统内干扰量。计算单元13从分离单元12得到连接到基站10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和终端设备20发送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然后,计算单元13利用下列方程(4)和(5)计算系统内干扰量。注意,方程(4)和(5)中的“Pr”代表来自一个终端设备20的接收功率。“R”代表数据速率。“Eb”代表每比特的单能。“C”代表连接到发送/接收单元11以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pg”代表传播速率。
Pr=Eb×R    (4)
系统内干扰量=(C/pg)×Eb    (5)
例如,如果数据速率为64kbps,则将64000bps作为数据速率代入方程(4)。而且,传播速率“pg”是通信系统1中预定的常量。计算单元13通过将数据速率“R”和来自一个终端设备20的接收功率“Pr”代入方程(4)得到每比特的单能“Eb”。然后,计算单元13将得到的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C”、预定的传播速率“pg”和通过方程(4)计算得到的每比特单能“Eb”代入方程(5)。这样,计算单元13计算出系统内干扰量。
此处的干扰量表示为下列方程(6)。注意,方程(6)中的“N0”代表热噪声,“Is”代表内部干扰量。
干扰量=N0+(C/pg)×Eb+Is    (6)
热噪声N0在方程(6)中是一个常量。因此,计算单元13从得到的干扰量测量值中提取热噪声N0和在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干扰波的时刻得到的系统内干扰量“(C/pg)×Eb”。这样,计算单元13得到干扰量和系统内干扰量与热噪声N0之和的差值。计算单元13以这种方式计算出外部干扰量“Is”。计算单元13利用计算出的外部干扰量来计算可允许干扰量。另外,计算单元13将计算出的外部干扰量存储在存储单元15中。
其次说明计算单元13作为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和距离阈值计算单元的情况。计算单元13根据目标用户容量和通过使用测量的干扰量计算出的外部干扰量计算可允许干扰量。此时,计算单元13通过根据下述程序进行的仿真计算可允许干扰量和距离阈值。
距离阈值是用作下述标准的值。特别是,当外部干扰量超过可允许干扰量并且基站10不能够保持目标用户容量时,基站10就会限制接受来自基站10附近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而接受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因此,距离阈值是当距离等于或小于距离阈值时,能够通过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拒绝接收呼叫,以此来均衡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密度分布、保持无线区域内用户容量均衡的值。
图4表示用于仿真的无线区域5。如图4所示,基站10覆盖了无线区域5,并与位于无线区域5内的终端设备20进行通信。从基站10到无线区域5的距离中最长距离为最大区域长度“r2”。另外,距离阈值为“r1”。计算单元13从测定单元18得到基站10与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5内,并已经与基站10连接线路。然后,计算单元13根据从测定单元18得到的终端设备20与基站10之间的距离,在无线区域5内配置终端设备20。该终端设备20已经存在于无线区域5内。
然后,计算单元13在无线区域5内均衡分布,并将连接到基站10的终端设备20。具体地说,除了已经存在于无线区域5内的终端设备20,计算单元13还在无线区域5内挨个配置其它终端设备20。计算单元13在每当配置一个终端设备20就计算每个终端设备20的发送功率。每当终端设备20增加一个,系统内干扰量“(C/pg)×Eb”就增加,并且已经存在于无线区域5内的各终端设备的发送功率也增加。
另外,计算单元13在无线区域5的最大区域长度“r2”和距离阈值“r1”之间的区间内均衡配置终端设备20,直到用户容量达到离开基站10的距离所决定的目标用户容量。此时,考虑已经配置到无线区域5内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来确定距离阈值“r1”以便使从最大区域长度“r2”到距离阈值“r1”之间的区间满足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确定的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单元13以这种方式得到距离阈值“r1”,从而通过利用将连接到基站10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使用户容量等于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单元13将得到的距离阈值“r1”存储在存储单元15内。
然后,计算单元13在距离阈值“r1”和基站10之间的无线区域5内均衡配置终端设备20。在配置在无线区域5内的任何一个终端设备的发送功率超过预定的最大发送功率的时刻,计算单元13停止配置终端设备20。注意,终端设备的最大发送功率等于基站10能从终端设备20接收的最大功率。
计算单元13接下来通过方程(7)和(8)计算每比特的单能“Eb”。在方程(8)中,“Pt”是终端设备20的发送功率。
Pr=Pt×(G/L)    (7)
Eb=Pr/R    (8)
计算单元13在终端设备20的发送功率超过最大发送功率前的一瞬间以其替换方程(7)中的“Pt”。另外,计算单元13通过方程(1)计算传播损耗“L”,并从存储单元15得到基站10与终端设备20的天线增益的和“G”。然后,计算单元13将通过方程(7)得到的接收功率Pr和数据速率“R”代入方程(8),计算出每比特的单能“Eb”。
计算单元13通过方程(9)计算可存在于从最大区域长度“r2”到距离阈值“r1”之间的最大用户容量“Cmax”。换言之,计算单元13计算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得到的最大用户容量。注意,在方程(9)中,“(Eb/I0)req”意为“要求的Eb/I0”,它是一个通信系统1中预定的常量。I0代表对通信系统1所使用波段110的干扰量。
(Eb/I0)req=Eb/{N0+(Cmax/pg)×Eb+Is}    (9)
计算单元13通过向方程(9)中代入得到的每比特的单能“Eb”、常量“要求的(Eb/I0)”、热噪声N0、传播速率“pg”和得到的外部干扰量“Is”,计算出可存在于最大区域长度“r2”到距离阈值“r1”之间区间内的最大用户容量“Cmax”。最后,计算单元13通过方程(10)计算可允许干扰量。
可允许干扰量=N0+(Cmax/pg)×Eb+Is    (10)
计算单元13通过向方程(10)中代入得到的最大用户容量“Cmax”、每比特的单能“Eb”、外部干扰量“Is”、热噪声N0和传播速率“pg”,计算出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13将计算出的可允许干扰量输入比较单元14。通过上述方式,计算单元13利用从测量的干扰量和目标用户容量得到的外部干扰量,计算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得到的最大用户容量“Cmax”。这样,计算单元13计算出可允许干扰量。
如上所述,在无线区域5内从最大区域长度“r2”到距离阈值“r1”之间的区间内,计算单元13均衡地配置终端设备20,直到达到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确定的目标用户容量。此后,计算单元13在无线区域5内从距离阈值“r1”到基站10之间的区间内均衡配置终端设备20。然后,计算单元13继续配置终端设备20,直到配置在无线区域5内的任何一个终端设备20的发送功率超过预定的最大发送功率。随后,计算单元13以该终端设备20的发送功率替换方程(7)中的“Pt”。该发送功率是在超过最大发送功率前一瞬间的发送功率。因此,通过计算可存在于最大区域长度“r2”到距离阈值“r1”之间区间内的最大用户容量“Cmax”,可得出可允许干扰量。基站10从而可以保持最大用户容量。
注意,当均衡配置的终端设备20达到目标用户容量时,计算单元13会停止配置终端设备20。计算单元13会以终端设备20的配置达到目标用户容量时刻的终端设备20的发送功率替换方程(7)中的“Pt”,从而得到可允许干扰量。
计算单元13还作为目标用户容量确定单元,用于决定目标用户容量。具体地说,通过计算和仿真,计算单元13事先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得到与外部干扰量相应的用户容量。特别是,计算单元13事先得到外部干扰量与基站10所覆盖的无线区域5内终端设备20的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然后,计算单元13在获得外部干扰量与基站10所覆盖的无线区域5内终端设备20的密度分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确定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单元13将确定后的目标用户容量存储在存储单元15内。注意,可以仅为易受干扰影响的无线区域边缘地带确定目标用户容量。然后,在得到可允许干扰量和距离阈值后,计算单元13可利用关于无线区域边缘地带确定的目标用户容量来计算。
另外,计算单元13还作为接收功率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用于拒绝终端设备20呼叫的接收功率的阈值(以下称为“接收水平阈值”)。当每个终端设备20在某时刻对发送功率不加控制地以最大发送功率发出呼叫时,并且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发生变化时,使用接收水平阈值。在这种情况下,接收功率阈值是一个用于下述方法的标准值。特别是,如果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很大,被认为位于基站10附近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就会被拒绝。如果呼叫的接收功率小,被认为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就会被接受。因此,接收水平阈值是这样一个值:当接受功率等于或大于接收水平阈值时,通过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拒绝接受呼叫,就能够均衡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密度分布,并均衡保持无线区域内的用户容量。
另外,计算单元13还作为发送功率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用于拒绝终端设备20呼叫的发送功率的阈值(以下称为“发送水平阈值”)。当终端设备20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对任何一个终端设备20都相等时,使用发送水平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发送功率阈值是一个用于下述方法的标准值。特别是,如果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发送功率小,被认为位于基站10附近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就会被拒绝。如果呼叫的发送功率大,被认为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就会被接受。因此,发送水平阈值是这样一个值:当发送功率等于或小于发送水平阈值时,通过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拒绝接受呼叫,就能够均衡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密度分布,并均衡保持无线区域内的用户容量。注意,发送功率控制是控制终端设备20的发送功率,以使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来自所有终端设备20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值恒定。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是为了解决基站10与每一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差导致的问题,即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的终端设备20发送的无线电波被埋没于位于基站10附近的终端设备20发送的无线电波中。
具体地说,当外部干扰量超过可允许干扰量,从而不可能保持目标用户容量时,计算单元13依据以上述方式得到的距离阈值“r1”计算接收水平阈值和发送水平阈值。计算单元13根据判断单元16的指令计算接收水平阈值和发送水平阈值。计算单元13从存储单元15得到距离阈值“r1”。然后,计算单元13根据距离阈值“r1”利用所使用的传播损耗方程计算传播损耗“L”。例如,当自由空间方程作为传播损耗方程时,计算单元13以距离阈值“r1”替换上述方程(2)中基站10和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r”,从而得到传播损耗“L”。
当终端设备20不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值发生变化时,计算单元13以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电波的发送功率替换上述方程(1)中的“Pi”。注意,当计算单元13接收终端设备20发送的发送功率信息时,计算单元13从分离单元12获取发送功率。当发送功率已预先设定时,计算单元13从存储单元15获得发送功率。
计算单元13通过向方程(1)代入计算出的传播损耗“L”和得到的基站10与终端设备20的天线增益之和“G”,计算基站10接收终端设备20所发送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Pr”。然后,计算单元13根据距离阈值“r1”确定接收功率“Pr”作为接收水平阈值。计算单元13将计算出的接收水平阈值存储在存储单元15中。
另一方面,当终端设备20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值都相等时,计算单元13以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终端设备20所发送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替换上述方程(1)中的“Pr”。而且,计算单元13通过向方程(1)代入计算出的传播损耗“L”和得到的基站10与终端设备20的天线增益之和“G”,计算与距离阈值“r1”相对应的、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电波的发送功率“Pi”。然后,计算单元13将根据距离阈值“r1”得到的发送功率“Pi”确定为发送水平阈值。计算单元13将计算出的发送水平阈值存储在存储单元15中。
比较单元14将分离单元12测量的干扰量与计算单元13计算的可允许干扰量进行比较。比较单元14从存储单元15得到分离单元12测量的干扰量,并从计算单元13得到计算单元13计算的可允许干扰量。比较单元14将干扰量与可允许干扰量进行比较。比较单元14将有关干扰量是否等于或小于可允许干扰量的比较结果输入判断单元16。
当终端设备20不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发生变化时,比较单元14将接收水平阈值与最新接收到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进行比较。比较单元14依据判断单元16的指令从分离单元12得到分离单元12测量的呼叫的接收功率。比较单元14从存储单元15得到接收水平阈值。比较单元14将实际的呼叫接收功率与接收水平阈值进行比较。然后,比较单元14将有关呼叫的接收功率是否等于或小于接收水平阈值的比较结果输入判断单元16。
当终端设备20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值都相等时,比较单元14将终端设备20最新发送的呼叫的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进行比较。比较单元14依据判断单元16的指令从分离单元12得到指示呼叫的发送功率值的发送功率信息。比较单元14进一步从存储单元15得到发送水平阈值。比较单元14将实际的呼叫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进行比较。然后,比较单元14将有关呼叫的发送功率是否等于或小于发送水平阈值的比较结果输入判断单元16。
判断单元16从比较单元14得到通过比较干扰量与可允许干扰量得出的比较结果。依据从比较单元14得到的干扰量与可允许干扰量的比较结果,判断单元16判断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终端设备20的呼叫。如果比较结果为干扰量等于或小于可允许干扰量,判断单元16判断目标用户容量得到满足,而不限制呼叫的接受。另一方面,如果比较结果为干扰量大于可允许干扰量,判断单元16则决定限制呼叫的接受。
当判断单元16决定限制呼叫的接受时,判断单元16指示计算单元14计算接收水平阈值和发送水平阈值,并指示比较单元14将最新接收到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与接收水平阈值进行比较,或将终端设备20最新发送的呼叫的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进行比较。
判断单元16从比较单元14得到由比较单元14将实际呼叫接收功率与接收水平阈值进行比较后的比较结果。判断单元16还从比较单元14得到由比较单元14将实际呼叫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进行比较后的比较结果。依据从比较单元14得到的呼叫接收功率与接收水平阈值的比较结果或从比较单元14得到的呼叫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的比较结果,判断单元16判断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
当终端设备20不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发生变化时,如果比较结果是实际呼叫接收功率小于接收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则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边缘,并决定不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如果比较结果是实际呼叫接收功率等于或大于接收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则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决定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
另一方面,当终端设备20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并且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无线电波的接收功率值都相等时,如果比较结果是实际呼叫发送功率大于发送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则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边缘,并决定不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如果比较结果是实际呼叫发送功率等于或小于发送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则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决定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判断单元16将有关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决定结果输入控制单元17。
控制单元17从判断单元16得到有关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决定结果。控制单元17根据从判断单元16得到的决定结果,对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受进行限制。具体地说,如果决定不限制接受新呼叫,则控制单元17正常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控制单元17控制发送/接收单元11以便基站10与终端设备20相连来连接线路。另一方面,如果决定限制接受新呼叫,则控制单元17拒绝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并限制新呼叫的接受。控制单元17控制发送/接收单元11以便基站10不与终端设备20相连以连接线路。
如上所述,比较单元14将干扰量与可允许干扰量进行比较。比较单元14将呼叫接收功率与接收功率阈值进行比较。比较单元14将呼叫发送功率与发送功率阈值进行比较。依据干扰量与可允许干扰量的比较结果、呼叫接收功率与接收功率阈值的比较结果、以及呼叫发送功率与发送功率阈值的比较结果,判断单元16决定基站10是否对呼叫的接受进行限制。而且,控制单元17根据判断单元16的决定结果来执行对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受限制。比较单元14、判断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作为接收控制单元将干扰量与可允许干扰量进行比较,并根据呼叫的接收功率和发送功率来控制接收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
(通信方法)
下面说明利用通信系统1进行的通信方法。如图5所示,计算单元13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计算与外部干扰量对应的用户容量(S101)。特别是,计算单元13得到外部干扰量与基站10所覆盖的无线区域5内终端设备20的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在外部干扰量与无线区域5内终端设备20的密度分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计算单元13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确定目标用户容量(S102)。
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包含来自终端设备20的有用波和干扰波的无线电波。分离单元12通过将接收到的无线电波分离成终端设备20发送的有用波和干扰波(S103)来测量干扰量。然后,计算单元13利用与发送/接收单元11相连以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来计算系统内干扰量。计算单元13得到干扰量和系统内干扰量与热噪声之和的差值。计算单元13以这种方式计算出外部干扰量(S104)。计算单元13利用得到的外部干扰量和目标用户容量,计算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得到的最大用户容量“Cmax”。计算单元13从而计算出可允许干扰量。此时,考虑到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确定的目标用户容量和已经配置到无线区域5内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计算单元13得到距离阈值“r1”,以便利用将要连接到基站10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使用户容量等于目标用户容量(S105)。
比较单元14将分离单元12测量的干扰量与计算单元13计算的可允许干扰量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输入判断单元16(S106)。在步骤(S106)中,如果比较结果为干扰量等于或小于可允许干扰量,则判断单元16判断目标用户容量得到满足,而不限制呼叫的接受然后,判断单元16将决定结果输入控制单元17。当控制单元17从判断单元16得到的决定结果是基站10不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时,控制单元17控制发送/接收单元11以使发送/接收单元11正常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然后,发送/接收单元11接受呼叫并与终端设备连接信道(S107)。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6)中,如果比较结果为干扰量已经大于可允许干扰量,判断单元16则决定限制呼叫的接受。然后,判断单元16指示计算单元13计算接收水平阈值或发送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进一步指示比较单元14将最新接收到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与接收水平阈值进行比较,或将终端设备20最新发送的呼叫的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进行比较。然后,计算单元13根据距离阈值“r1”计算接收水平阈值或发送水平阈值(S108)。
比较单元14从分离单元12得到测量后的接收功率。比较单元14将最新接收到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与接收水平阈值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输入判断单元16。或者比较单元14从分离单元12得到指示呼叫的发送功率值的发送功率信息。并且比较单元14将终端设备20最新发送呼叫的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输入判断单元16(S109)。
注意,在步骤(S108、S109)中,是否计算接收水平阈值来比较呼叫的接收功率与接收水平阈值,或者计算发送水平阈值来比较呼叫的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取决于终端设备20是否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在通信系统1中,当终端设备20在某时刻对发送功率不加控制地以最大发送功率发送呼叫时,进行呼叫接收功率与接收水平阈值的比较。另一方面,在通信系统1中,当终端设备20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时,进行呼叫发送功率与发送水平阈值的比较。
在步骤(S109)中,如果比较单元14的比较结果是呼叫接收功率等于或大于接收水平阈值,或者比较单元14的比较结果是呼叫发送功率等于或小于发送水平阈值,则判断单元16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10附近。然后,判断单元16决定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判断单元16将决定结果输入控制单元17。当控制单元17得到的决定结果是基站10限制对新呼叫的接受,则控制单元17拒绝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控制单元17从而限制了呼叫的接受。控制单元17进一步控制发送/接收单元11以使发送/接收单元11不与终端设备20连接线路(S110)。此后,程序转向步骤(S103),基站10测量干扰量,并进行呼叫接受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9)中,如果比较单元14的比较结果是实际呼叫接收功率小于接收水平阈值,或者比较单元14的比较结果是实际呼叫发送功率大于发送水平阈值,则判断单元16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然后,判断单元16决定不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判断单元16将决定结果输入控制单元17。当控制单元17得到的决定结果,为基站10不限制对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的接受,则控制单元17控制发送/接收单元11以使发送/接收单元11正常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S107)。
根据上述的基站10和通信方法,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对具有基站的通信系统1中使用的波段110的干扰波。分离单元12测量干扰量。计算单元13计算保持目标用户容量所允许的对波段110的可允许干扰量。此时,计算单元13根据测量出的干扰量和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可允许干扰量。然后,比较单元14将分离单元12测量的干扰量与计算单元13计算出的可允许干扰量进行比较。判断单元16根据比较结果判断基站10是否限制接受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然后由控制单元17控制呼叫的接受。
因此,基站10可根据保持目标用户容量所允许的可允许干扰量和实际干扰量的比较结果,接受或限制终端设备20的呼叫。基站10从而可以保持用户容量和通信质量。而且,计算单元13根据目标用户容量和从分离单元12实际测量出的干扰量得到的外部干扰量,按实际干扰情况得出可允许干扰量。因此,基站10可以保持目标用户容量。
特别是,在确定可允许干扰量的过程中,计算单元13通过根据离开基站10的距离和当前连接到基站10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得到目标用户容量,来确定可允许干扰量,以使基站10达到目标用户容量。然后,比较单元14、判断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通过比较可允许干扰量与干扰量来控制呼叫的接受。因此,基站10可使与其连接的终端设备20的数量尽可能接近于目标用户容量。
当终端设备20不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并且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发生变化时,如果干扰量大于可允许干扰量,比较单元14、判断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根据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呼叫的接收功率控制呼叫的接受。因此,通过拒绝显示出大的呼叫接收功率并且被认为位于基站10附近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控制单元17可限制该呼叫。而且,控制单元17可接受显示出小的呼叫接收功率并且被认为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特别是通过拒绝位于基站10附近的、容易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控制单元17可限制呼叫。控制单元17可接受位于无线区域边缘、不容易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
因此,基站10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基站10通信的终端设备20集中于基站10附近,而干扰的增加使基站10所覆盖无线区域边缘的实际用户容量下降。这样,基站10可保持无线区域边缘的用户容量。因此,由于来自通信系统2的干扰波的影响而容易不均衡的、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分布密度可实现均衡。基站10可在无线区域内均衡保持用户容量。然后,通信系统1可在通信系统1提供通信服务的区域内均衡地向终端设备20提供通信服务。
特别是,比较单元14将计算单元13计算的接收水平阈值与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呼叫的实际接收功率进行比较。当实际呼叫接收功率小于接收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边缘,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另一方面,当呼叫接收功率大于接收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通过拒绝呼叫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这样,基站10保持基站10所覆盖无线区域边缘的用户容量。因此,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分布密度可得到均衡,并且无线区域内的用户容量可得到均衡保持。
另一方面,当终端设备20进行发送功率控制,基站10的发送/接收单元11接收到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的接收功率值都相等时,如果干扰量大于可允许干扰量,则比较单元14、判断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根据终端设备20发送呼叫的发送功率控制呼叫的接受。因此,通过拒绝显示出小的呼叫发送功率并且被认为位于基站10附近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控制单元17可限制该呼叫。而且,控制单元17可接受显示出大的呼叫发送功率,并且被认为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的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特别是,通过拒绝位于基站10附近的、容易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控制单元17可限制呼叫。控制单元17可接受位于无线区域边缘、不容易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
因此,基站10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基站10通信的终端设备20集中于基站10附近,而干扰的增加使基站10所覆盖无线区域边缘的实际用户容量下降。这样,基站10可保持无线区域边缘的用户容量。因此,由于来自通信系统2的干扰波的影响而容易不均衡的、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分布密度可得到均衡。基站10可在无线区域内均衡保持用户容量。然后,通信系统1可在通信系统1提供通信服务的区域内均衡地向终端设备20提供通信服务。
特别是,比较单元14将计算单元13计算的发送水平阈值与终端设备20发送呼叫的实际发送功率进行比较。当实际呼叫发送功率大于发送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边缘,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另一方面,当呼叫实际发送功率小于发送水平阈值,判断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10附近,并通过拒绝呼叫限制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这样,基站10可以保持基站10所覆盖无线区域边缘的用户容量。因此,与基站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分布密度可得到均衡,并且无线区域内的用户容量可得到均衡保持。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通信系统)
如图6所示,通信系统201具有基站210。此外,通信系统201还包括终端设备20。在图6中,终端设备20以及包括基站30和终端设备40的通信系统2与图1中的对应部分相同,因此,使用与图1中对应部分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对其的说明。基站210还包括发送/接收单元211、天线211a、分离单元212、计算单元213、比较单元214、存储单元215、判断单元216、控制单元217和测定单元218。发送/接收单元211、天线211a、分离单元212、存储单元215和控制单元217与图1中的发送/接收单元11、天线11a、分离单元12、存储单元15和控制单元17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而且,除了计算单元213不计算接收水平阈值和发送水平阈值,计算单元213与图1中的计算单元13实质上相同。因此,也省略对计算单元213的说明。
当发送/接收单元211从终端设备20接收新呼叫时,测定单元218根据判断单元216的指令通过测定的距离来测量基站210与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测定单元218输出基站210与发送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距离的测量值。测定单元218从分离单元212得到发送/接收单元211接收终端设备20所发送呼叫的接收功率、指示终端设备20发送无线电波的发送功率值的发送功率信息、基站210和终端设备20的天线增益总和。然后,测定单元218根据上述数据,以与图1中的测定单元18相同的方法,利用方程(1)和(2)进行计算,测量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和基站210之间的距离。
当通信系统201使用TDD系统时,测定单元218从发送/接收单元211得到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的无线时限和基站210的无线时限。然后,测定单元218以与图1中的测定单元18相同的方法,测量终端设备20的无线时限和基站210的无线时限之间的时差。这样,根据该时差,测定单元218可利用方程(3)进行计算,测量终端设备20和基站210之间的距离。
比较单元214以与图1中的比较单元14相同的方法,比较分离单元212测量的干扰量和计算单元213计算的可允许干扰量。比较单元214还将基站210和传送发送/接收单元211所接收的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与距离阈值进行比较。比较单元214根据判断单元216的指令,从测定单元218得到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测量距离。比较单元214还从存储单元215得到距离阈值。比较单元214将距离阈值与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比较单元214将有关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是否等于或小于距离阈值的比较结果输入判断单元216。
判断单元216以与图1中的判断单元16相同的方法,从比较单元214得到干扰量和允许的干扰量比较后的比较结果。判断单元216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基站210是否限制接受终端设备20的呼叫。如果干扰量大于可允许干扰量,并且判断单元216决定限制呼叫的接受,那么判断单元216指示测定单元218测量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然后,判断单元216指示比较单元214将距离阈值与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
判断单元216从比较单元214得到距离阈值与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后的比较结果。根据得到的距离阈值与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后的比较结果,判断单元216判断基站210是否限制接受终端设备20的呼叫。如果比较结果为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判断单元216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边缘,并决定不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如果比较结果为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距离阈值,则判断单元216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210附近,并决定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判断单元216将有关基站210是否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的决定结果输入控制单元217。
(通信方法)
下面参照图7说明利用通信系统201进行的通信方法。其中步骤(S201)~(S207)与图5中的步骤(S101)~(S107)实质上相同,因而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步骤(S206)中,如果比较结果是干扰量已经大于可允许干扰量,判断单元216判断决定基站210限制接受呼叫。然后,判断单元216指示测定单元218测量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判断单元216还指示比较单元214将距离阈值与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然后,测定单元218通过预计距离来测量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S208)。
比较单元214从测定单元218得到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并从存储单元215得到距离阈值。然后,比较单元214将距离阈值与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输入判断单元216(S209)。
在步骤(S209)中,如果比较单元214的比较结果为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距离阈值,判断单元216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210附近。然后,判断单元216决定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判断单元216将决定结果输入控制单元217。当控制单元217得到基站210限制接受新呼叫的决定结果时,控制单元217通过拒绝决定限制接受其呼叫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来限制呼叫的接受。然后,控制单元17进一步控制发送/接收单元211以使发送/接收单元211不与终端设备20连接线路(S210)。此后,程序转向步骤(S203),基站210测量干扰量,并进行呼叫接受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209)中,如果比较单元214的比较结果为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则判断单元216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边缘。然后,判断单元216决定不限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判断单元216将决定结果输入控制单元217。当控制单元217自判断单元216得到的决定结果为基站210不限制新呼叫的接受时,控制单元217控制发送/接收单元11以使发送/接收单元11正常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呼叫(S207)。
根据上述的基站210和通信方法,比较单元214将计算出的距离阈值与测量出的基站210和发送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在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大于距离阈值时,判断单元216和控制单元217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无线区域边缘,并接受来自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另一方面,在基站210和发送新呼叫的终端设备20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那么判断单元216和控制单元217判断终端设备20位于基站210附近,并拒绝终端设备20的新呼叫以限制呼叫的接受。
特别是,通过拒绝位于基站210附近的、容易与基站2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比较单元214、判断单元216和控制单元217可限制呼该叫。比较单元214、判断单元216和控制单元217可接受位于无线区域边缘、不容易与基站2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呼叫。因此,基站210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基站210通信的终端设备20集中于基站210附近,而干扰的增加使基站210所覆盖无线区域边缘的实际用户容量下降。这样,基站210可保持无线区域边缘的用户容量。因此,与基站210连接线路的终端设备20的分布密度可得到均衡。并且基站210可在无线区域内均衡保持用户容量。然后,通信系统201可在通信系统201提供通信服务的区域内均衡地向终端设备20提供通信服务。

Claims (14)

1.一种提供在第一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包括:
干扰量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对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统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扰量;
外部干扰量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测量的所述干扰量,计算第二通信系统对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扰量;
可允许干扰量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目标用户容量计算可允许干扰量,该可允许干扰量是允许保持目标用户容量的干扰量,该目标用户容量是终端设备的确定数目;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连接线路请求;以及
接受控制单元,用于通过比较测量出的外部干扰量和可允许干扰量,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接受控制单元根据所接收的连接线路请求的接收功率,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中还包括:
接收功率阈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拒绝连接线路请求的接收功率阈值,
其中接受控制单元通过比较接收功率与接收功率阈值,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接受控制单元根据终端设备发送连接线路请求的发送功率,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其中还包括:
发送功率阈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拒绝连接线路请求的发送功率阈值,
其中接受控制单元通过比较发送功率与发送功率阈值,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中还包括:
距离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基站和发送连接线路请求的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
其中接受控制单元根据测量出的距离,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其中还包括:
距离阈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拒绝连接线路请求的距离阈值,
其中接受控制单元通过比较测量出的距离和距离阈值,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8.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测量对具有基站的第一通信系统中所使用波段的干扰量;
根据测量出的干扰量,计算第二通信系统对所述波段的外部干扰量;
根据目标用户容量,计算波段的可允许干扰量,该可允许干扰量是允许保持目标用户容量的干扰量,该目标用户容量是终端设备的确定数目;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连接线路请求;以及
通过比较测量出的外部干扰量和计算得到的可允许干扰量,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根据所接收的连接线路请求的接收功率,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还包括:
计算拒绝连接线路请求的接收功率阈值,
其中通过比较接收功率与接收功率阈值,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根据终端设备发送连接线路请求的发送功率,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还包括:
计算拒绝连接线路请求的发送功率阈值,
其中通过比较发送功率与发送功率阈值,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还包括:
测量基站和发送连接线路请求的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
其中根据测量出的距离,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中还包括:
计算拒绝连接线路请求的距离阈值,
其中通过比较测量出的距离和距离阈值,控制连接线路请求的接受。
CN200910009762A 2002-02-20 2003-02-18 基站和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16628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43937A JP3842666B2 (ja) 2002-02-20 2002-02-20 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2002043937 2002-02-20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04562A Division CN1440211A (zh) 2002-02-20 2003-02-18 基站和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62814A true CN101662814A (zh) 2010-03-03

Family

ID=276552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04562A Pending CN1440211A (zh) 2002-02-20 2003-02-18 基站和通信方法
CN200910009762A Pending CN101662814A (zh) 2002-02-20 2003-02-18 基站和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04562A Pending CN1440211A (zh) 2002-02-20 2003-02-18 基站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83704B2 (zh)
EP (1) EP1339251A3 (zh)
JP (1) JP3842666B2 (zh)
CN (2) CN144021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4239A (ja) * 2003-02-21 2004-09-09 Fujitsu Ltd 回線品質特性評価システム
US7366128B2 (en) * 2003-05-06 2008-04-29 Vtech Telecommunication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interference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P4389569B2 (ja) * 2003-12-05 2009-12-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構内交換機
JP2005223726A (ja) * 2004-02-06 2005-08-18 Tamura Seisakusho Co Ltd 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EP1773088B1 (en) * 2004-07-27 2018-10-10 NEC Corporation Uplink line 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thods and radio network control devices
CN101027931B (zh) * 2004-07-29 2010-09-08 意大利电信股份公司 用于控制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准入的方法和系统、及其相关网络
US7359730B2 (en) * 2005-04-29 2008-04-15 Telecordia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associated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JP2007028234A (ja) * 2005-07-15 2007-02-01 Iwatsu Electric Co Ltd 無線lanシステム
JP4835293B2 (ja) * 2006-07-13 2011-12-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出力制御装置、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システム、送信出力制御方法及び送信出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270923B2 (en) * 2007-07-09 2012-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receiver beamforming and yielding-threshold adjustments in peer-to-peer networks
US9253334B1 (en) * 2007-10-29 2016-02-02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 and system for balancing soft handoff gain and resource usage
EP2206263B1 (en) * 2007-11-06 2015-03-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Extended cell rang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BRPI0722203A2 (pt) * 2007-11-21 2016-10-04 Qualcomm Inc método e equipamento para troca de partição de tempo
GB2457432A (en) 2008-01-28 2009-08-19 Fujitsu Lab Of Europ Ltd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4982409B2 (ja) * 2008-03-06 2012-07-2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US8280387B2 (en) * 2008-05-22 2012-10-02 Ntt Docomo, Inc. Femtocell channel assignment and power control for improved femtocell coverage and efficient cell search
US8463190B2 (en) * 2009-02-26 2013-06-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reduction in self-optimizing networks
US20120008614A1 (en) * 2009-03-12 2012-01-12 Isao Hirakaw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1871983A (zh) * 2009-04-24 2010-10-27 京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元件测试准确率的测试装置、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US8249611B1 (en) * 2009-10-02 2012-08-21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an access search window
US8401481B1 (en) * 2011-03-30 2013-03-19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Incre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CN102740398B (zh) * 2011-04-01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小区接入方法及节点设备
GB2498588B (en) * 2012-01-20 2014-08-20 Toshiba Res Europ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JP5690757B2 (ja) * 2012-02-08 2015-03-2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層別割当装置
JP6007804B2 (ja) * 2013-01-28 2016-10-12 株式会社ソシオネクスト 電源の制御回路、電源装置、電子機器及び電源の制御方法
US9781613B2 (en) * 2015-10-22 2017-10-0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active communication network management based upon area occupanc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3559B2 (ja) 1991-10-31 2000-02-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
CN1190088C (zh) * 1994-02-04 2005-02-16 Ntt移动通信网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无线电信道分配方法
JP2905132B2 (ja) 1995-06-23 1999-06-14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の呼受付制御方法
US5838671A (en) * 1995-06-23 1998-11-17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l admission control in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H10126842A (ja) 1996-10-18 1998-05-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KR100300224B1 (ko) * 1996-12-27 2001-10-29 기노시타 고타 Cdma이동통신시스템의호출접수제어방법및이동국장치
US5940761A (en) * 1997-01-15 1999-08-17 Qau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mobile assisted hard handoff between communication systems
FI102703B1 (fi) * 1997-03-27 1999-01-29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Kanavan allokointimenetelmä
JP3028940B2 (ja) * 1997-09-02 2000-04-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チャネル割り当て方式
DE69914351T2 (de) * 1998-04-17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Funkkommunikationsgerät und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der Übertragungsrate
JP3436489B2 (ja) 1998-07-15 2003-08-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デジタル移動通信ランダムアクセス制御方法
FI108696B (fi) * 1998-10-21 2002-02-28 Nokia Corp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mä matkaviestintään
US6850764B1 (en) * 1998-12-17 2005-02-01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01008262A (ja) * 1999-06-23 2001-01-12 Hitachi Ltd ダイナミック符号割当て符号分割多元接続通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実現するための基地局
GB0000528D0 (en) * 2000-01-11 2000-03-01 Nokia Networks Oy Location of a sta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760599B1 (en) * 2000-09-29 2004-07-06 Array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base st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42666B2 (ja) 2006-11-08
EP1339251A2 (en) 2003-08-27
US20030190892A1 (en) 2003-10-09
US7483704B2 (en) 2009-01-27
EP1339251A3 (en) 2003-12-03
JP2003244754A (ja) 2003-08-29
CN1440211A (zh) 2003-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62814A (zh) 基站和通信方法
US6067449A (en) Antenna selection control circuitry
EP1168689B1 (en) Method of detecting and calculating external jammer signal power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5909649A (en) 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channels therein
Lee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sign fundamentals
Lempiäinen et al. Radio interface system planning for GSM/GPRS/UMTS
KR101086134B1 (ko) Wan 시그널링 및 피어 투 피어 시그널링을 지원하는 혼합형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전력 제어 및/또는 간섭 관리에 관한 방법 및 장치
Hata et al. Mobile location using signal strength measurements in a cellular system
US5564075A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power at which an access packet is sent by a mobile in a mobile radio system
US772044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inimizing inter-signal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453166B1 (en) Communication channel selecting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US7184769B2 (en) Diversity handover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0468991C (zh) 无线装置、收发定向性控制方法及收发定向性控制程序
WO1998049853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planning
Spalević et al. SSC diversity receiver over correlated fading channels in the presence of cochannel interference
CN112087250B (zh) 一种终端发送参数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AU750740B2 (en) Reception method and receiver
CN102047725B (zh) 无线网络中基站对端设备选择通信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US20010051506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of reception information on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JP2005045316A (ja) 移動通信端末装置のダイバーシティハンドオーバ方法及び移動通信端末装置
KR100975027B1 (ko) 이동 가능 기지국의 높이 결정 방법 및 고도 변경이 가능한기지국
KR0171001B1 (ko) 고정된 순방향 셀 크기 유지방법
JPH0336357B2 (zh)
KR10081036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간 간섭 최소화 장치 및 방법
van Deursen et al. Switched antenna diversity within a DECT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