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583A - 具有排放恢复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排放恢复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583A
CN1104583A CN94106788A CN94106788A CN1104583A CN 1104583 A CN1104583 A CN 1104583A CN 94106788 A CN94106788 A CN 94106788A CN 94106788 A CN94106788 A CN 94106788A CN 1104583 A CN1104583 A CN 11045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
header
ink jet
jet recording
china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067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795C (zh
Inventor
岩田和也
朝仓修
长岛正澄
村由之
河添宪嗣
高桥诚二
鹿目祐治
石川哲也
大出隆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4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79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79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3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vacuum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过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 的喷墨记录设备的排放恢复处理。本发明的目的,是 通过防止可由于墨罐更换之后自动恢复处理和手动 恢复处理的双重使用而造成的浪费性墨消耗,从而防 止运动成本的上升和废墨罐寿命的缩短。另外,本发 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设备,它具有高度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能通过控制与恢复有关的头运 动来实现适当的恢复。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的喷墨记录设备。
在传统上,已有各种记录方法被应用在用于诸如纸和OHP记录纸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装置(所谓的记录设备或打印机)。
这些记录方法包括:作为冲击记录方法的线点法;热传送法,它采用传送通过加热而被熔化的墨的色带;一种热记录方法,它采用一种热敏记录纸,这种纸当受到记录头的加热而发生反应时被着色;以及,喷墨记录方法,它通过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
在各种记录方法中,应特别注意的是作为具有低运行成本的安静方法的喷墨记录方法,因为它直接将墨排放到记录介质上。
在采用这种喷墨记录方法的喷墨记录设备中,在应用中一般采用这种类型的可处理记录头,即在这种记录头中用于排墨的记录头和用于储存墨的墨源(墨罐)被制成一个整体并被可互换地装在记录设备上。另外,还有一种类型的喷墨记录设备也被用于实际应用中,其中只有除记录头以外的墨源与作为永久或长期使用类型的记录头交换,因为其用于记录头的成本低。
在上述喷墨记录设备中,提供有用于通过覆盖记录头的喷墨口(喷嘴)来防止墨变干的盖装置,或者一般进行这样的处理,即使墨经过喷嘴而排放,以除去具有较高粘性的墨或包含灰尘或脏物的墨,从而使记录头保持优异而正常的的排墨状态。
上述盖装置的例子,是用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盖,它被设置在与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相对的位置;该盖能在进行覆盖的位置与喷嘴形成面进行或脱离接触,从而当不进行记录操作甚至在记录操作期间,在没有进行排墨的时间超过了预定的时间的场合下,通过覆盖而防止喷嘴之中或附近的墨的干燥。
另外,上述排墨恢复处理的例子,是通过提供可与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进行或脱离接触的盖,其中该所述盖与记录头的喷嘴形成面相对,并通过驱动用于进行排墨的、设置在记录头的喷嘴之内的能量产生部件,来进行通过所有的排放口排墨的处理(预备处理),从而除去空气泡或灰尘和脏物或不适于记录的高粘性墨(这些是造成排墨失败的因素);要不然上述排墨恢复处理的例子是另一种处理(抽吸恢复处理),即利用抽吸泵而强迫墨通过所有的排放口排放,而用盖掩盖住排放形成面,从而除去作为排放失败因素的墨。
当被制成整体的记录头和墨罐被可交换地装在记录设备上,或者当墨罐被可交换地安装时,经常出现新安装的记录头未处于良好的记录状态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运输时的振动或穿入记录头的喷嘴或喷嘴中的供墨通道中空气泡而引起的;这可使供墨中断,从而使墨不能被适当补充到喷嘴或墨通道中。另外,在其中使用可更换墨罐的结构中,在安装新墨罐时可能得不到良好的记录状态,因为空气可能进入墨罐和进入喷嘴的供墨通道之间的接合部分中。如果在墨未得到适当填充的情况下进行记录操作,用于排墨的能量产生部件将在没有墨的情况下产生排墨能量,因而该能量产生部件会被损坏。另外,在一种用热能作为排放能量的喷墨系统-该系统利用由于加热墨而产生的状态改变所产生的压力来排墨-中,热能量产生部件会在没有墨的情况下产生热,这经常造成该热能量产生部件的损坏。为了避免这样的故障,近来开发了一种机制,例如,其中记录设备的操作者在更换记录头时被要求进行排放恢复操作,或者记录头的更换得到自动的检测,以在记录操作之前进行排放恢复处理。
另外,该盖装置经常带有用于实现排放恢复处理的抽吸泵,其中通过启动抽吸泵进行排墨而进行排放恢复处理,而喷嘴形成面由盖进行覆盖。进一步地,在排放恢复处理中,实现向盖的预备排放或在盖中接收预备排放排出的废墨的技术,都是用已知的方式进行的,这是由于不需要废墨接收部件且所接收的废墨容易处理。
在有由上述在盖中的处理所排放的墨残存的情况下,当启动抽吸泵以进行盖盖操作或排放恢复处理时,不适于记录的墨会与记录头的喷嘴相接触,在随后的记录操作中造成一些不适合。另外,当盖被竖直设置时,会出现这样的不利情况,即由于盖内的墨落下,使得墨弄脏了记录设备或记录片。为了防止这样不利情况,将盖中的墨接收到墨接收部件(废墨罐)中,通常的作法是以这样的方式将盖中的墨接收到废墨罐中,即在借助抽吸泵从记录头排出墨之后,在盖在记录头之外的情况下运行抽吸泵,或从一次预备排放的排墨量和盖中所能接收的墨量计算可被接收在盖中的预备排放的预定次数,并在达到该预定次数的预备排放时,在盖处于记录头之外的情况下启动抽吸泵。
图39显示了装在传统支架上的刮片清理器的结构;该刮片清理器以这样的方式清理刮除器(刮片),即它对记录头的排放口面进行刮除。
图49是刮片清理单元,它利用模压的形状进行定位并借助一个爪的啮合作用而被固定在支架11上。
图40显示了传统的刮片清理单元49的详细结构。
49a是刮片清理器,它是具有高吸收能力并在吸收了墨之后具有低变形(例如低膨胀)的吸收部件,其中附着在刮片上的墨可被与刮片相接触的该清理器吸收。具体地,例如可采用Rubycerclean(Toyo Polymer Co.,Ltd.)。49b是一个用于固定刮除清理器49a的刮除清理器固定器。刮除清理器49a借助一个设置在刮除清理器固定器49b中的凸起部分而得到定位,并借助一个压板49c而被用螺丝固定。该压板49c具有适当的形状,以便于刮除清理器49a的干燥,并提供若干开口部分,以在刮片59如图42所示地刮除面平面之后,接收溅向刮除清理器49a的墨。
图41显示了具有透气膜的传统废墨罐55的结构。
透气膜55c被连接到用聚丙烯制成的废墨罐的开口部分。透气膜55c可通过墨溶剂蒸汽,但不是液体墨,且具体地,例如采用了Vaporload(Teijin Limited制造)。
提供压板55f是为了焊接透气膜,在其之间承载有透气膜55c。
图42是立体图,显示了传统的记录设备的外形。
如从此图中可见,在传统上,废墨罐55被设置在纸托37之下,并与包含盖51和泵53的头恢复单元相邻。另外,由于空间的要求,这种传统布置(未显示)需要把电元件设置在包含诸如文字处理机的记录设备的部分中,后者位于头恢复单元和废墨罐以及其近邻之下。
图43是传统的废墨密封器521的一部分的详细分解立体图。
废墨密封器521是一个橡胶部件,并且是用于接合泵轴519和沿着一个竖直方向延伸到泵轴519中的墨流动通道的墨流动通道(未显示)的密封部件;其中泵轴519是泵53的墨流动通道的端部。泵轴519由一个支撑板520支撑,并沿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绕着图中的轴线a转动或摇摆。在废墨密封器521中设置有一个圆柱形孔,后者被紧密地设置在泵轴519周围。另外,废墨密封器521的外形基本是柱形的,并与上述的圆柱形孔同轴。一个废墨盖523上设置有一个孔,后者与废墨密封器521的外形相同但尺寸小一些,废墨密封器521就装在其中。
另外,该喷墨系统的打印机在传统上具有用于保护喷嘴的装置(盖装置),当不打印时,它防止喷墨喷嘴由于干燥而被堵塞。而且用于检测其中装有头盒的支架位置的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的开启位置和喷嘴保护装置被启动的盖盖位置,被机械设定在预定的尺寸,并进行组装。因此,支架马达与该尺寸相应的驱动步数目(常数值)被预先写入到ROM中,且盖盖位置(即支架起始位置)通过从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的开启位置驱动储存在ROM中的预定步数来确定,而不论盖盖时诸如打印机温度的条件如何。
另外,当停止在支架起始位置时,支架被停止在距离支架马达在支架起始位置的激励相位最近的一个稳定相位(即它在未被激励时稳定停止的相位);上述支架起始位置是从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的开启位置和写入在ROM中的步数计算的。且当支架再次被驱动时,驱动从以前计算出的激励相位开始。
然而,在上述传统例子中,有以下问题。
首先,在进行更换记录头或墨罐时的排放恢复处理时,对记录设备的操作者的要求对于操作来说是麻烦的,且难于知道操作者是否进行了排放恢复处理。
在其中记录头或墨罐的更换得到自动检测以在记录操作之前进行排放恢复处理的结构中,有一个问题,即在更换了记录头或墨罐之后,当进行了根据记录设备操作者的指令的排放恢复处理时,将进行根据对更换的检测的排放恢复处理,造成从记录头的浪费性的排墨。这种浪费性的排墨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即除了进行包括排放恢复处理的一系列记录操作所占用的时间增加外,减少的用于记录的墨量将使记录或运行成本上升,并进一步缩短用于接收排放墨的废墨罐寿命以及记录设备的寿命。为了在更换记录头或墨罐之后获得良好的记录条件所要求的排放恢复处理,必须具有比不进行更换时更大的效果,为此通常的作法是把排放恢复处理重复多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排放恢复处理是由操作者进行的,则与进行自动排放恢复处理的情况相比,废墨的排放量可能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在把盖中的墨接收到废墨罐中时,有一个问题,即在借助抽吸而排墨之后,当接收盖中的墨时,不适用的墨会接触到喷嘴或它们的近邻,这是由于直到下一个盖盖操作所要进行的预备排放,或墨随着时间而在盖内的运动。
在如图39所示的传统刮片清理器单元49中,为了将它与支架11相连,除了刮片清理器固定器49b之外还需要压板49c和两个螺丝,这是不方便的,因为部件太多。另外,刮片清理器单元49只是借助与支架11的啮合作用而得到固定,这多少会包含某些松动,特别是在刮片侧的刮片清理器的顶部位置上有较大的泄漏,由于其对清理性能的影响,这是不方便的。另外,可用于刮片的Rubycerclean(ToyoPolymer Co.,Ltd.)是一种特殊而昂贵的材料,其中如果需要用记录设备打印很多张的情况下,需要提供体积较大的刮片,这很不方便且造成了较高的成本。
另外,在传统的废墨罐中,用于透气膜的Vaporload是这样的,即其中在用聚酯制成的布的背面覆有一个防水、湿气可渗透薄层,其中透气膜55c在被焊接到设置在废墨罐55上的开口部分上时,容易出现皱纹,并且不能被单独焊接。因此,需要准备其他部件,并将它与夹在中间的其他部件一起焊接,为此需要压板55f,这很不方便,需要太多的部件。
另外,在传统上,如上所述,电部件被设置在头恢复单元和废墨罐之下。因而,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例如,“用于向废墨罐提供废墨的管57断开”,则从头吸来的墨有落到下面的电部件上的危险。因此,需要设置一个使电部件与墨隔开的盖、起着将墨供给到远离电部件的地方的“槽”的作用的部件或用于吸收墨的部件,这使装置自身的成本增大,而且是不方便的。
传统的废墨密封器带有一个孔521c,用于使墨在圆柱形外形的弯曲表面上流动,该密封器难以提高用于模制废墨密封器的模子的、与密封表面相对的面的加工水平,这是不方便的。
在用于模制废墨盖侧的密封表面的模子中,需要把模子分开,以模制墨流动通道。然而,由于密封表面是弯曲的,因而难于对模子进行修改并制成平滑的弯曲面以减少分割模子而产生的密封表面的阶梯,这是不方便的。
在具有前述喷嘴保护装置的喷墨打印机中,由于因为诸如喷嘴保护装置的恢复单元的部件、其上固定有恢复单元和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的印刷机底盘、用于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并与支架整体形成的检测器遮光板的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尺寸变化,或由于打印机温度变化导致的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的灵敏度的变化,盖的位置会发生移动,造成不精确的盖盖,在某些情况造成喷嘴堵塞的问题。
当在支架起始位置的支架马达的计算激励相位与实际停止相位不同时,在重新驱动支架时的第一次激励的驱动量为一步或更大,因而有这样的问题,即如果该步较大,则在重新驱动时会产生冲击噪音。
在具有多种记录方法的、包括喷墨打印机的记录设备中,在电源接通和复置时,一个初始状态设定信号(以下称为初始信号)被从主计算机或主处理器(以下称为主机)送出并被该记录设备接收,从而实现初始设定(以下称为初始操作)。初始操作之一是与记录设备相连的马达的初始操作。
图44显示了与马达的初始操作有关的时序图。注意为说明起见,马达是单极系统的四相脉冲马达,其中只有直流电流流过线圈,且控制系统是I相位激励的,其中流过的电流总是只有一个相位的,其中该马达在初始操作中只沿一个固定方向转动。另外,在马达的初始操作中的激励(以下称为启动)初始相位必须从相同的相位开始(图中的A相位),其中被称为保持(如下所述)的操作被包括在第一次激励中。
一般地,在驱动马达时,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非激励状态(状态a-0)的马达受到激励,从而逐渐增大速度或所谓的加速(状态a-2),直到达到预定的速度,且随后得到恒定速率的驱动(状态a-3)。然而,马达会脱离实际控制操作而进行转动,例如,以使用户或其他外来装置能运动支架。在此情况下,马达的转子停止位置是不固定的,且即使记录实际上开始了,而且马达得到了激励,当激励相位和转子实际停止的相位彼此匹配时,也会出现转子不跟随激励的所谓失步。因此,在正常情况下,第一激励时间被延长,且在转子与激励相位匹配之后,激励相位得到切换,以控制马达而使之得到驱动而进行转动。第一激励时间的这种延长,被称为保持且其时间被称为保持时间。
如图44所示,在记录设备接收到初始信号之后,马达经历保持操作(状态a-1)、加速(状态a-2)、固定速度驱动(状态a-3)、随后是减速(状态a-4)、和初始操作完成(状态a-5),如前所述。如此图中显示的,至马达的各个预定相位的初始启动被称为马达初始化。
另外,在该图中,△t1是从记录设备的初始操作的开始至实际马达初始化的时间,该时间小于状态a-1和a-3的时间△t2和△t3。以下,为说明起见,假定△t1=5μs,△t2=10ms,且△t3=1ms。
图45显示了表示马达的初始操作的时序图,其中由于主机的故障,初始信号每9.005ms被送出一次,并被记录设备所接收。如图45所示,马达被反复转换到状态a-1,并在A相位以9000比5的比率得到激励。即该状态基本等价于连续激励状态或所谓的马达锁定状态。如果该状态继续,马达内部的温度将上升,这可能引起冒烟或着火。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状态a-1,而且也会出现在状态a-2至a-4,且在即使不一定以相等的间隔接收初始信号时也会发生。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喷墨记录设备,用于借助通过排放口的排墨,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该设备包括:
恢复装置,用于通过经过所述排放口的排墨来恢复排墨性能,
可拆下地设置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上的供墨装置,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供墨装置至所述记录设备上的安装,
手动恢复装置,用于手动处理所述恢复装置的排墨操作,
自动恢复控制装置,用于在检测到所述供墨装置安装到所述记录设备上时,在检测到所述安装之后在第一次记录操作之前,控制所述恢复装置所要进行多次的排墨,
其特征在于如果在检测到所述供墨装置安装到所述记录设备上之后且在所述自动恢复控制装置的操作之前所述手动恢复装置进行了排墨,则由所述自动恢复控制装置进行的排墨将受到控制而得到减少。
另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还包括:
用于覆盖所述排放口的盖装置,
盖移动装置,用于将所述盖装置移动到用于覆盖所述排放口的一个盖盖位置和用于释放所述排放口的一个释放位置,以及
负压发生装置,它与所述盖装置相连,用于向所述盖装置提供负压,
其特征在于由此在所述负压装置进行操作以向处于其中所述盖装置覆盖所述排放口的盖盖位置的所述盖装置施加负压之前,所述负压装置得到了控制,以向处于其中所述盖装置释放所述排放口的释放位置的所述盖装置施加负压。
而且,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的特征还在于在向着其中盖装置覆盖排放口的盖盖位置移动之前,通过向处于其中所述盖装置释放排放口的释放位置的所述盖装置施加负压,使恢复操作得到控制而使之将被实现。
另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刮除装置,用于对所述记录头的排放口面进行刮除,
用于在其上安装所述记录头的支架,以及
用于清理所述刮除装置的清理装置,所述清理装置与所述支架相连并能与所述刮除部件直接接触,
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装置具有安装在所述清理装置附近的吸收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恢复装置,用于通过经过所述排放口的排墨来恢复排墨性能,以及
墨接收装置,用于接收从所述恢复装置排放的墨,
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接收装置带有湿气可渗透部分,其中在外侧叠置有防水的、湿气可渗透膜和网状部件。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接收喷墨记录设备的恢复操作排放的墨的墨接收装置,所述墨接收装置带有湿气可渗透装置,其中在外侧叠置有防水膜和网状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一个记录头,用于通过经过排放口进行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
恢复装置,用于通过经过所述排放口的排墨来恢复排墨性能,
墨接收装置,用于接收从所述恢复装置排放的墨,所述墨接收装置被设置在该设备的底部,以及
围绕在所述墨接收装置的周围的外壳,
其特征在于设置了一个墨流动通道,通过该墨流动通道墨可以从所述恢复装置自然下落到所述墨接收装置的空间中。
另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一个记录头,用于通过把墨排放到记录介质上而实现记录,
可旋转并具有圆柱形外形的第一流体流动通道,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可绕作为转轴的圆柱形外形中心转动,其通道端被释放,以及
密封装置,用于从所述第一通道端连接到一个与其转轴垂直的第二通道,
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具有一个圆柱形孔形部分,后者内侧包含所述第一流体流动通道且其外侧包含基本为柱形的、与所述柱形孔形部分同轴的外形,并在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的所述密封装置一侧的外形部分上具有平面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喷墨记录设备的环境温度,以及
改变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温度并参照记录头的位置改变所述扫描装置的扫描量,
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头根据被所述改变装置改变的扫描量而扫描到与保护装置相对的位置,且墨由恢复装置排放,而所述排放口受到所述保护装置的保护。
另外,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实现记录的记录头,
扫描装置,用于通过驱动一个步进马达而在包括记录头的初始位置的扫描范围内相对于记录介质扫描所述记录头,以及
存储装置,用于在所述记录头停止在所述初始位置时,存储所述步进马达的激励相位,
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记录头被从它在那里停止的初始位置进行扫描时,所述步进马达的驱动得到控制以从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激励相位开始。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来自主机的初始状态设定信号的记录设备,以及用于根据所述信号来实现在脉冲马达的预定相位中的初始启动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防止了初始启动在预定间隔中被重复进行,即使初始状态设定信号被重复输入到记录设备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外部立体图。
图2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文件产生设备的外部立体图。
图3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支架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图4是支架上的刮除清理器放大分解立体图,该支架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
图5是放大立体图,用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支架功能。
图6A和6B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恢复单元的要素分解立体图。
图7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恢复单元中的废墨密封器的分解详细立体图。
图8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废墨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9A和9B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废墨罐透气膜焊接部分的详细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恢复单元和废墨罐的设置的图。
图11显示了当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中发生了墨从盖的溢出时的墨流动路径。
图12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恢复单元的数据连线图。
图13A至13E显示了在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恢复单元中的泵运行状态。
图14显示了在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恢复单元中的刮片的“关闭位置”。
图15显示了在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恢复单元中的刮片的“接通位置”。
图16显示了在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恢复单元中的刮片的清理位置。
图17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支架的“盖盖位置”。
图18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支架的“刮除准备位置”。
图19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支架的“刮片清理准备位置”。
图20显示了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支架的“刮片清理完成位置”。
图21是用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的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包括图22A和22B的图22和图23是流程图,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记录设备中的清理操作。
图24是流程图,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刮除操作。
图25是流程图,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独立抽吸操作。
图26、27、28和29是流程图,用于说明用于本发明的记录设备的记录打印处理的操作。
图30是流程图,用于检查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设备中的废墨罐的状态。
图31是一个墨盒的典型示意图,该墨盒具有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头的整体的墨罐。
图32显示了检测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头的安装的一个例子。
图33是流程图,用于说明拆下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头的清理操作。
图34是流程图,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定时器清理。
图35是流程图,用于说明对根据本发明的记录头的安装的检测。
图36是流程图,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手动清理。
图37由图37A和37B组成,它们是流程图,用于说明用于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的支架的初始化。
图38是补偿表,用于对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的支架的初始位置进行补偿。
图39是用于具有刮除清理器的传统记录设备的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0是用于传统记录设备的刮除清理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具有透气膜的传统废墨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42是传统的记录设备的外形立体图。
图43是用于传统记录设备的废墨密封器的详细分解立体图。
图44是表示传统马达的初始操作的时序图。
图45是用于表示传统问题的、与马达初始操作有关的时序图。
图46是用于在第二实施例中显示的记录设备及其周围部分的控制框的框图。
图47是流程图,显示了记录设备在接收到一个初始信号时的初始操作。
图48是流程图,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操作。
图49是与实施本发明之后的马达初始操作有关的时序图。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图2显示了一个文件产生设备(以下称为“文字处理机”)的外部构成立体图,该文件产生设备是包含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的一个例子。
在图2中,1是作为输入装置的键盘。2是用于显示输入的文件的显示部分,它可绕键盘1上的一个水平轴转动,并在不用时折叠在键盘1上面。3是一个保护盖,它可打开或闭合,并被设置在该记录头的一个用于进行更换的开口上。4是用于承载排出器的排出器盖。5是用于在供给或排出记录纸时支撑记录纸的纸支撑器,且6是用于实现记录纸的手动供给或排出的把手。如上所述的各个单元与一个被称为下罩的外封装部件相连。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设备(打印机单元)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设备是包含在图2的文字处理器中的打印机部分。
这里,9是具有喷墨记录头的头支架,且11是具有用于沿着箭头S所示的方向运动的头支架的支架。13是用于将头支架9装在支架11上的钩,且15是用于操纵钩13的操作杆。杆15带有标尺17,后者支持设置在如后面所述的盖上的存储器,以便能用头支架的记录头读取记录位置或设定位置。19是支撑板,用于表示与头支架9的电连接。21是可弯曲电缆,用于与主装置的控制单元的电连接。
23是用于沿着箭头S所示的方向引导支架11的导向轴,该导向轴被插入在支架11的轴承25中。27是其上固定有支架11的同步带,用于传递运动能量以沿着箭头S所示的方向移动支架11;该同步带绕着设置在设备两侧的带轮29A、29B延伸。驱动能量从支架马达31经诸如齿轮的传动装置,被传递到一个带轮29B。
33是用于在记录中输送记录介质并调整诸如纸的记录介质的记录面的输送辊;该输送辊由输送马达35驱动。37是用于将记录纸从纸供给托架引导到记录位置的纸盘,且39是用于在把记录纸压在输送辊33的同时供给记录纸的供给辊,该供给辊被设置在记录纸的供给通道的中间。34是用于调整记录介质的记录面并同时与头支架9的排放口相对的压纸卷轴,且41是设置在记录位置沿着记录纸的输送方向的下游的纸排出辊,后者用于将记录纸排出到纸排出开口(未显示)中。42是与纸排出辊41相对地设置的排出口,用于通过记录纸而压在辊41上,以与纸排出辊41一起产生用于记录纸的输送能量。43是释放杆,用于释放对各个供给辊39、压板45和排出口42的激励。
45是压板,用于抑制记录纸在记录位置附近的浮动,以保证与输送辊33的紧密接触。在此实施例中,采用的记录头是用于实现排墨记录的喷墨记录头。因而,因为记录头的排放口形成面与记录纸的记录面之间的距离较小,且因此必须小心地进行处理以避免记录纸与排放口形成面的接触,因而设置压板45是有效的。47是设置在压板45上的标尺。
51是一个盖,它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并与处于初始位置的记录头的墨排放口形成面相对,该盖受到支撑,以便能与记录头进行或脱离接触。盖51被用于在不进行记录时保护记录头,或实现记录头的抽吸恢复处理。该抽吸恢复处理包括将盖51与排放口形成面相对地设置和驱动用于排墨并设置在喷墨口内的能量产生部件的预备排放处理,从而通过所有排放口排墨以除去诸如空气泡或灰尘以及不适于记录的变稠的墨的排放故障因素;此外还包括在排放口形成面被盖51所覆盖情况下通过排放口的强迫排墨处理,以除去排放故障因素。
53是一个泵,用于产生进行强迫排墨的抽吸力,并可用于在这种强迫排放的抽吸恢复处理或预备排放的抽吸恢复处理中将进入盖51的墨吸掉。55是一个废墨罐,用于存储通过抽吸而排出的废墨,泵53通过管57而与废墨罐55相连通。
59是作为刮除部件的刮片,用于刮记录头的排放口形成面;该刮片得到支撑,从而能移动到在其中刮片伸向记录头以在头的运动中实现刮除的第一位置、在其中刮片59得到清理的第二位置、以及在其中刮片与排放口形成面脱离接触的收回位置的任何一个位置。一个凸轮装置63在接收到从马达61传送来的运动能量时对泵53进行驱动并移动盖51和刮片59。另外,刮片清理器49是用于清理作为第一部件的刮片59的第二部件。
图3是如图1所示的支架11的放大分解立体图。
在这里,613是如下所述的辊弹簧,615是用于把操纵杆15连接到支架11上的定位器617上的杆固定器,且610是螺旋弹簧。619是用于构成可弯曲电缆21的一个端部的固定部件,且它在此实施例中把与其整体地制成的可弯曲基底604的上边缘部分和一个橡胶垫605固定在支撑板19上;且621是一个固定部件,用于以类似方式固定其下边缘部分。下面将描述刮片清理器单元49的周围的结构。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在此实施例中,提供了基底盖623,以在未安装头支架9时覆盖支架侧的可弯曲基底604,并保护可弯曲基底604和在主装置上与其相连的电路不受到由于与操作者的手的接触而造成的损坏或静电力作用。这种基底盖623可绕用于设置在下边缘侧基底固定部件621的一个插针621A转动。625是一个扭转螺旋弹簧,用于沿着倾向于覆盖可弯曲基底604的方向可转动地给基底盖623施加力;627是一个凹进部分,用于当安装头支架9时容纳基底盖623。
图4是表示刮片清理器单元49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49a是刮片清理器,用于通过在如下所述的控制下刮头支架9来清除附着在刮片59上的墨。具体地,例如,可采用Rubycerclean(商品名,Toyo Polymer Co.,Ltd.)。刮片清理器49a带有一个圆孔和一个圆长孔,它们处于适当的位置,以与设置在与支架11构成一个整体的清理器保持部分49b上的两个凸起部分相匹配。49d和49e是墨存储器,它们是用于存储被刮片清理器49a刮下的溢出的墨的辅助部件。具体地,例如,可采用Hatosheet(商品名Honshu Paper Co.,Ltd.)。49a、49d和49e具有作为吸收部件的性质,在此例中具有能吸收并保持约4.5g墨的能力。49c是清理器保持器盖,它是用于保持并固定上述49a、49d和49e的部件,其中提供在下部的爪适于插入提供在支架11上的孔中并分别用两个螺丝固定在支架11上。
图5是表示刮片清理器单元49的结构的外部立体图。
已经刮除了头支架9的刮片59在离开头支架9时会溅落墨。这些墨在刮片清理器单元49的横向侧得到接收并附着在其上,很少污染设备中的其他部分。49f是设置在刮片清理器单元中的“槽”。当设备被进一步使用且附着的墨量增大时,如图中所示存储的墨将落下。槽49f是要防止墨在支架11上散开,从而使附着的墨能存储在刮片清理器单元49中。另外,一个开口部分49g的作用是将存储在槽49f中的墨引到刮片清理器49a的墨存储器49d、49e中。
图6A是由图中的盖51、泵53、刮片50、马达61和凸轮装置63组成的恢复单元的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这里,501是设置在盖51中的墨吸收部件,503是用于保持盖51的保持部件,且505是可转动地装到销507周围的盖杆,用于使盖51借助销507施加的力而与用于头支架9的排放部分的排放口形成面进行或脱离接触。
图6B显示了盖51的结构。盖51具有肋51b,后者用于保持吸收部件以防止吸收部件501的下落或保持位置的移动。51a是设置在盖51上的肋,用于可靠地覆盖头的面平面。51c是从盖至泵53的墨流动通道,其中在此实施例中,由于墨流动通道51c竖直向下设置因而使盖中的墨更容易积累,所以可借助泵的作用可靠地将墨除去。另外,盖内的吸收部件501具有适当的构造,以覆盖墨流动通道51,其中即使暂时发生墨从泵流回到盖的情况,由于泵的作用,头中的墨的传送可被减小到最小。
在图6A中,511是一个销,该销用于通过与盖杆505的端部509的啮合来调整盖杆505的转动范围。
513是一个夹具,它具有一个孔,盖杆505的销507被插入到该孔中,该夹具可用于把盖杆505与设置在泵53上的支撑部分515相连。510是用于保证其安装状态的固定部件。517是一个工作部件,用于把一个力施加到盖51上以与排放口形成面相接触,从而基本上与盖51的后侧部分的中心相接触。该工作部分具有用于抽吸的墨的排放开口,且在盖杆505的内部、销507的内部、夹具513的内部和支撑部分515的内部,分别形成有墨流动通道。且如果泵53施加了一个抽吸力,则墨经过这些墨流动通道被引入到泵53,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519是从泵53的端面中心伸出且内部形成有墨流动通道的轴,该轴可转动地装在泵支撑板520上。泵53的转动力本身经过支撑部分515被施加到盖杆505上,从而使盖51伸出或收回。
521是与泵轴519相连的流动通道形成部件,它被称为废墨密封器。523是一个用于管57的固定部件,它被称为废墨盖。即,墨流动通道被形成在轴519、废墨密封器521和废墨盖523的内部,从而使被泵53抽吸的墨通过这些流动通道经过管57而被引入到图1的墨罐55中,如图中的箭头所示。
525是用于泵53的活塞,527是处于活塞的轴线上的活塞轴,529是密封件,且531是用于泵53的盖。533是一个销,它与活塞轴527相连并接收传递的力以使活塞525运动。535是与刮片59相连的刮片杆,它围绕从泵53的端面伸出的轴可转动地得到支撑,以在转动的同时将刮片59伸向记录头或从后者收回。537是一个张力螺旋弹簧,用于沿着刮片59的伸出方向向刮片杆535施加转动力。另外,539是一个张力弹簧,用于沿着盖51倾向于记录头侧的方向转动泵53本身。
541是齿轮系,用于把马达61的转动传递给凸轮装置63。凸轮装置63具有用于啮合并转动设置在泵53上的啮合部分545的凸轮547、用于啮合设置在活塞轴527上的销533并转动该泵的凸轮549、用于啮合并转动设置在刮片杆535上的啮合部分551的凸轮553、以及与一个开关555相啮合以检测凸轮装置63的初始位置的凸轮557。这些凸轮的运行将在下面结合图12进行描述。
图7是显示废墨密封器521的细节的分解立体图。
废墨密封器521用NBR制成。其外部形状基本上为圆柱形但其部分521a是凸形的,以防止被装反,且其相对侧是如521b所示的平面形的,其中形成有墨流动通道。制成平面形是为了在模制过程中加工部件方便。
废墨盖523带有一个孔,该孔的外形与废墨密封器521相类似但尺寸略微小些,废墨密封器521就被插入在其中。废墨盖在与废墨密封器521的墨流动通道521c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墨流动通道(图中未显示),以与管57(未显示)相连。而且它也是平面型的,与废墨密封器521的平面521b相对应。这也是对于提高该平面的加工水平有利的形状。
废墨密封器521的内径略微小于泵轴519的外径。泵轴519被插入到泵支撑板520中并得到支撑,并伸出到泵支撑板520之外。
如果带有插入到其中的废墨密封器521的废墨盖523借助扣合作用而与泵支撑板520相连,废墨密封器521的内径与泵轴519的外径相匹配,以完成流动通道。
图8是废墨罐55的分解立体图。
55a是废罐,55b是废罐盖,55c是可呼吸膜,且55d是罐吸收部件。
首先,可呼吸膜55c被超声焊接到废罐盖55b上。随后,罐吸收部件55d被放置在废罐55a中,且废罐盖55b被超声焊接,从而完成废墨罐55。
图9A是超声焊接可呼吸膜55c的细节的图示。
可呼吸膜55c可采用诸如Microtex(商品名,Nitto Denko Co.,Ltd.制造)。
上半图显示了焊接前的状态。α是用于焊接的接收夹具,且β是焊接磨头。接收夹具被用于接收废罐盖55b,但在用于可呼吸膜的开口部分的一部分上是凸的。它具有略微低于废罐盖55b的厚度的高度,且当磨头β到达最低点时不与废罐盖55b相接触。借助凸部分的作用,可减轻可呼吸膜55c的皱纹;而这种皱纹在焊接时可产生在开口部分的空间中。
在用聚丙烯制成的废罐盖55b的焊接部分,提供了一个焊接肋55e;后者具有约0.5mm的高度和约1mm的宽度。另外,其顶端得到去角,以不损坏可呼吸膜。
可呼吸膜55c具有两层的结构,即由用几十微米厚的四氟乙烯树脂制成的多孔膜55f和几百微米厚的聚丙烯网55g构成;这两个层是叠置的。超声焊接是在聚丙烯网55g对着磨头β的情况下进行的。
图9B表示图9A的焊接之后的状态。焊接肋55e和聚丙烯网55g借助磨头α的振动而被熔化并处于穿入四氟乙烯树脂制成的多孔膜55f的状态即焊接后的状态。用四氟乙烯树脂制成的多孔膜55f很薄且很弱,但由于通过聚丙烯网55g的振动,它受到的损坏很小。另外,由于聚丙烯网55g对着废墨罐55的外侧,用四氟乙烯树脂制成的多孔膜55f受到的损坏很小,即使在组装中接触到了可呼吸膜。
图10显示了如何把废墨罐55和恢复单元定位在文字处理器中。
键盘1和打印单元分别被设置在使用者前方和在其后面的文字处理器的下壳7上。在下壳7的左后侧准备有被肋7a包围的废墨罐空间,在该空间中放置有废墨罐55。在用于废墨罐的空间的底面或背面,开有一个窗口7b,从而即使在废墨罐55的关闭不充分,以至使废墨从中泄漏时,废墨被从文字处理器中排放而不与设备中的电部件相接触。
另外,打印单元的恢复单元直接被设置在废墨罐空间上面,且在恢复单元之下的一个底盘带有一个开口部分。以这种结构,即使废墨罐55被充满到足以造成从盖51的废墨溢出的程度,废墨也会在不与设备中的电部件发生接触的情况下被引出文字处理器。
图11显示了当废墨从盖51溢出时的路径。
如果在废墨罐55被充满的状态下进行抽吸操作,因为没有更多的接收容量,从头支架9吸出的墨将从盖51溢出,并从泵53滴下。由于在恢复单元的部件的底面上设置有一个开口部分,且在底盘上也设置有一个开口部分,如前所述,废墨将下落到废墨罐空间中,且借助窗口7b而被排放到文字处理器之外。
以下,将结合图12至20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恢复单元的具体运行。
图12是表示恢复单元的具体运行的数据连线图。提供了四个运行点包括一个恢复初始位置检测开关(H.P.SW)555(图6A)、盖51、泵53、以及刮片59。除了上述恢复单元的运行之外,对恢复操作的解释包括支架11的运动;头支架9和刮片清理器单元49就装在支架11中。
恢复初始位置检测开关555处于接通状态,但从36.6°至54.1°的范围除外,在那里它被断开而处于数据连线图上的状态(B)。
盖51处于与头支架9邻接的状态,这被表示为从40°至145°范围内的“接通”;或者盖51处于被表示为“断开”的释放状态。
图13A至13E显示了恢复单元中的泵53的运行状态。(该图中省略了各个部件剖截面上的剖面线,以便于观看该图)。在如图6A所示的凸轮549作用在销533上时,泵53的状态连续改变,但给出了如在图13A至13E中所示的以下五个重要位置。图13A显示了被称为上死点中心位置,图13B显示了被称为下死点中心的位置,且图13C显示了被称为经过在如图12的数据连线图上的(C)所表示的状态下的抽吸之后的停止位置。图13D显示了在数据连线图上的(H)所表示的状态下的开始空抽吸的位置,该位置被称为空抽吸准备位置。图13E显示了在如数据连线图上的(G)所表示的状态下的空抽吸之后的停止位置。
图14显示了在此实施例中恢复单元中的刮片59的脱开位置。这是刮片完全从头支架9和刮片清理器单元49收回的状态;该状态在图12的数据连线图上被表示为“脱开”
图15显示了刮片59的合上位置。这是可以刮头支架9的位置,用“I”表示的进入量约为1mm。这种状态出现在如图12所示的数据连线图中表示为“合上”的位置上。
图16显示了刮片59的清理位置。这是从“合上”状态进一步向头支架9或刮片清理器单元49伸出的状态,该状态出现在(I)位置,它在图12的数据连线图上被表示为“清理”。支架11在刮片59的“清理”状态下运行,且当刮片清理器单元48压在刮片59上时,不仅在刮片59的顶部的墨,而且在刮片59的更宽广的区域中的墨,都能被除去。
图17显示了支架11相对于恢复单元的盖盖位置,并还显示了从上方看到的恢复单元和头支架。这是这样一个位置,其中头支架9的排墨口已经与盖51的前表面相对,从而使盖51与其相接触以保护或抽吸与泵53相连通的墨。该位置被称为“盖盖位置”。另外,如在此图中可见,在此实施例中,刮片清理器单元49被设置在支架11上并在头支架9的左侧距离该支架几个毫米。另外,刮片清理器单元49的顶端(箭头A)基本处于与头支架9的顶端(箭头B)相同的高度。这是使刮片清理的性能达到最佳并防止通过在打印过程中的干扰而对记录纸产生的污染所要求的。
另外,如果在支架11的这个位置恢复单元被置于盖盖状态,则虽然没有显示,恢复单元的锁定装置被启动,以在小范围中调整支架11的运动。
图18显示了在图17中的支架11用于本实施例的恢复单元的刮除准备位置。这是这样一个位置,其中刮片59被合上,以为头支架9的刮除作准备。当该图中的刮片59已经被合上时,如果支架11从该状态向右移动,则进行刮除。该位置被称为“刮除准备位置”。
图19显示了图18中的支架11用于恢复单元的刮片刮除位置。这是这样一个位置,其中对头支架9的刮除已经完成,且刮片59被置于“清理”状态,以在下次实现刮片清理。当该图中的刮片59已经处于“清理”状态时,如果支架11从该状态向右移动,则实现刮片清理。该位置被称为“刮片清理准备位置”。
在刮除中,有一个现象,其中附着在刮片59上的墨,在它从其中刮片59处于与头支架9接触的状态得到瞬时释放时,被溅向左边,但在此实施例中,这些墨可被刮片清理器单元49所接收,使溅到打印单元之外的墨变得少得多了。
图20显示了图19的支架11用于恢复单元的刮片清理器完成位置。如从该图可见,在其中刮片清理器单元49未完全离开刮片59的位置,刮片清理被认为是完成了。如果刮片59脱离此状态,就防止了墨溅向此图中的左边。该位置被称为“刮片清理器完成位置”。
图21是结构框图,显示了用于具有本实施例中的上述结构的记录设备的控制系统的一个例子。
支架11的盖位置或运动位置,可根据恢复初始检测器65或支架初始检测器67的检测值而得到。在同一图中,构成微计算机999的1000是一个MPU,它用于通过执行控制程序并发出控制信号来控制各个单元,如下面所要描述的,其中一个ROM  1001存储对应于各个控制程序的程序。一个RAM  1002在执行控制程序时被用作工作区。另外,1003是一个用于计时的定时器。
在如图22A、22B和23所示的流程图中,显示了操作序列的一个例子,该操作序列被用于将由恢复单元和支架11在MPU  1000的控制下执行的排放性能恢复处理(以下称为“清理”)。在该图中显示恢复状态的流程的左边的字母(A)至(J),对应于如图12所示的数据连线图中的那些字母。
首先,在其中支架11位于盖51前面的盖盖位置(也称为支架位置),恢复相位从盖盖状态开始(步骤S1)。随后,在步骤S2,实现支架初始化,以设定支架初始位置。支架初始化的细节将在后面进行描述。这样做是为了正确地启动恢复系统的锁定装置,以调节支架在前述盖盖状态下的运动,并在随后进行的刮除操作中准确地对支架11进行定位,从而实现将在下面描述的独立空抽吸(步骤S3)。
在步骤S3,操作返回到(C)状态,从而在53产生负压,以使头支架9吸墨。操作在此状态下停留3秒,以保证墨运动所需要的时间。
在抽吸结束之后,操作转换到(D)状态(步骤S6),在那里盖51半开,同时进行小的空抽吸。借助略微的抽吸,当盖打开时留在盖51中的墨被吸到泵53中,使得没有墨滴在恢复单元之外。提供了下一个一秒的停止(步骤S7),以可靠地进行如后面所要描述的小的空抽吸。在转换到(F)状态(步骤S8)时,盖51被完全打开并进行预备排放(步骤S9)。在此实施例中,预备排放被设计成在500Hz的驱动频率下每个喷嘴进行100次排放。
随后,在进入空抽吸过程以将以前从头支架9吸收的墨送到如图1所示的废墨罐55中之前,支架11被移动到刮片清理准备位置(步骤S10),以将头支架9和刮片清理器单元49从盖51的正面收回。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由于在空抽吸过程中少量的墨可能会从盖51溅出而使头支架9和刮片清理器单元49受到污染。
随后操作进入空抽吸过程。首先,操作转换到空抽吸准备位置(步骤S11),并从其转换到中间空抽吸位置(G)(步骤S13),并有0.3秒的停留(步骤S14),该串行操作被重复进行三次。在第四次空抽吸,操作转换到大空抽吸位置(E)(步骤S17),其中活塞52被移动在此位置的下死点中心,从而使泵53中的墨被充分送到废墨罐55中。
随后,恢复系统转换到(A)状态(步骤S19),且支架被移动到刮除准备位置且盖51打开(步骤S20)。这里,恢复系统被置于(J)状态(步骤S21),以将刮片59伸出到刮除允许状态。而且,支架位置被移动到刮片清理准备位置(步骤S22),从而使刮片59对头支架9的面平面进行刮除。进一步,该恢复系统在此支架位置被置于(I)状态(步骤S23),以刮片59进一步伸出一步而处于刮片清理位置。在此状态,支架位置被移动到刮片清理器完成位置(步骤S24),从而清理刮片59。
最后,恢复系统被置于(A)状态(步骤S25),以脱开刮片59,且支架的位置返回到盖盖位置(步骤S26)。随后,该恢复系统被置于(B)状态(步骤S27),从而使盖关闭并结束。
图24是流程图,显示了恢复单元和支架11在图21的MPU1000的控制下执行的刮除操作序列。注意“刮除”在这里包括清理头支架9的表面平面的操作以及清理刮片59的操作。因而,可以避免其中附着到刮片59上的墨附着到头支架9的表面平面上(这与刮除的目的相反)的现象,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能进行良好的刮除。
首先,恢复系统从在盖盖位置的、如图24所示的盖打开状态(A)开始,在该位置支架11与盖51的正面相对(步骤S28),且支架位置被移动到刮除准备位置(步骤S29)。在此,恢复系统被置于(J)状态(步骤S30),从而使刮片59被伸出到刮除允许状态。而且,该支架位置被移动到刮片清理准备位置(步骤S31),从而使刮片59对头支架9的表面平面进行刮除。进一步地,恢复系统被置于在其支架位置的(I)状态(步骤S32),以使刮片59被进一步伸出一步而处于刮片清理位置。在其状态下,支架位置被移动到刮片清理器完成位置(步骤S33),从而使刮片59得到清理。
最后,恢复系统被置于(A)状态(步骤S34),以“脱开”刮片59,且支架位置返回到盖盖位置(步骤S35)。因而,恢复操作结束。
图25是流程图,显示了恢复单元和支架11在图21的MPU1000的控制下所要执行的独立空抽吸操作序列。注意该独立空抽吸涉及排出打印操作期间的预备排放积累在盖51中的墨,并进一步将这些墨送到废墨罐55中,以防止头与盖中的墨相接触或墨附着到盖上。
首先,恢复系统从处于盖盖位置的盖打开状态(A)开始,在该位置支架11与盖51的正面相对(步骤S36)。随后支架被移动到刮片清理准备位置(步骤S37),以把头支架9和刮片清理器单元49从盖51的正面收回。随后,支架位置被移动到空抽吸准备位置(步骤S38),且随后移动到中间空抽吸位置(G)(步骤S39),接着是0.3秒的停留(步骤S40),在此之后进行一个中间空抽吸。随后,恢复系统被再次转换到空抽吸准备(H)(步骤S41),并从那里移动到大空抽吸位置(E)(步骤S42),接着是0.3秒的停留(步骤S43)。在此位置,活塞525被移动到下死点中心,从而使泵53中的墨被充分地送到废墨罐55中。
最后,恢复系统被置于(A)状态(步骤S44),以使盖打开,且支架位置回到盖盖位置(步骤S45)。因而恢复操作结束。
图26、27、28和29是流程图,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恢复操作序列。这些图中表示的“刮除”和“独立空抽吸”已经分别在图24和25中显示了,并且是如前所述的。
在步骤S101,电源被接通,且恢复系统首先被设定在初始位置(A)状态(步骤S52)。该状态是这样的状态,其中盖51和刮片59被从头支架9收回,从而使支架11能自由运动。随后,在步骤S53,进行支架初始化(在下面详细描述),以把支架11设定在初始位置或与盖51的正面相对的盖盖位置。随后,进行图25的独立空抽吸,作为在关闭盖之前的空抽吸。
图中的N1是一个用于预备排放数的计数器,以控制独立空抽吸的初始化。在步骤S54,N1被复置,且在步骤S56检查如下所述的废墨罐55的墨接收状态。在步骤S57和S58,进行如下描述的各种清理操作序列。
记录信号在步骤S59输入,在步骤S60供纸,盖51在步骤S61被打开,支架初始化在步骤S62进行,刮除在步骤S63实现,且预备排放在步骤S64实现。随后N1加+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记录的预备排放每30秒进行一次,其中定时器T1管理该时间。在进行了预备排放之后,定时器T1在步骤S65被复置,并开始准备下一个预备排放。此时,在步骤S78执行一行的记录。
在每次执行记录之后,在步骤S79判定定时器T1的值是否超过30秒。如果进行了肯定的判定,操作进行到步骤S80和S81,象步骤S64和S65一样,且随后进行到步骤S82。另一方面,如果作出否定的判定,操作直接进行到步骤S82。即通过该流程,在记录期间每30秒进行一次预备排放。在步骤S82,判定计数器N1的值是否达到8。如果进行了肯定的判定,在记录一页的过程中在步骤S83进行独立空抽吸。在此情况下,如图25所示的过程被初始化。此后,计数器N1被复置并在步骤S84重新开始,从而使操作转换到步骤S85。注意如果在步骤S82作出否定的判定,操作直接进行到步骤S85。
在步骤S85,判定在一页的记录完成之后是否指示了下一页。如果作出了否定的判定,操作进行到步骤S86,以确定打印信号是否存在。如果在步骤S86作出了肯定的判定,就判定是否有用于结束记录的END信号。如果作出了否定的判定,操作返回到步骤S78,以执行下一行的记录。该操作在一页中重复进行,直到记录完成。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86未输入记录信号(例如文字处理器中的处理需要一些时间),操作转换到步骤S66,在那里当在预定时间(在此实施例中为30秒)内没有记录数据输入时,可用于盖盖的定时器T2被复置并重新开始。随后,在步骤S67,判定是否存在任何记录信号。若作出了肯定的判定,操作返回到步骤S78,以执行下一行的记录。
另一方面,如果作出了否定的判定,在步骤S68判定定时器T2的定时内容是否超过了30秒。如果作出了否定的判定,操作转到步骤S69,在那里如果没有END信号被输入,操作返回到步骤S67。直到30秒过去,该程序在等待状态下循环继续。
如果在步骤S68作出了肯定的判定,即如果该状态没有超过30秒的记录数据,则操作转到步骤S70,在那里进行盖关闭之前的空抽吸,且随后进行到步骤S71,在那里N1被复置和开始。此后,操作转到步骤S72以实现刮除,并进行到步骤S73以关闭盖51。随后,在步骤S74,判定是否输入了任何END信号。如果没有,操作转到步骤S75,在那里判定记录信号是否存在。如果作出了否定的判定,操作返回到步骤S74。因而该过程循环进行直到有记录信号到达,从而使操作处于等待,在该状态下盖51被关闭。在步骤S75,如果作出了肯定的判定,即如果有一个记录信号到达,盖51在步骤S76被打开。随后操作返回到步骤S63,此时记录按照与记录开始时类似的过程被重新开始。
另外,若在步骤S85输入了下一页的指令,在步骤S87进行关闭盖之前的空抽吸。在步骤S88,计数器N1被复置并被重新启动,且在步骤S89,进行刮除操作,如图23所示。
随后,在步骤S90,盖51被关闭,且在步骤S91,记录纸被排出。操作回到步骤S57以等待下一个记录信号。
注意如果在步骤S77或S74检测到END信号,则执行步骤S92的结束操作。这是包括支架初始化独立空抽吸(步骤S93、S94)、计数器N1的复置、重新启动(步骤S95)、刮除(步骤S96)、盖51的关闭(步骤S97)、以及记录纸的排出(步骤S98)的处理,如图29中的(B)所示。
概括上述的主要操作,预备排放被首先启动。在此实施例中,第一预备排放在刮除之后并刚好在记录开始之前进行,且随后该预备排放每30秒进行一次。另外,当在记录过程中盖盖时(例如当30秒或更长时间内没有记录信号时,或当输入了这些流程图中未显示的中断信号时),在刮除之后和在刚好重新开始记录之前也进行预备排放。
在此实施例中,废墨通过预备排放而被留在盖51中。因此,在重复预备排放时,需要进行独立空抽吸,以把积累在盖51中的墨送到废墨罐55中。这是如图25所示的独立空抽吸。从根本上说,当墨由于重复进行预备排放而积累在盖51中时,盖51被关闭,或者刚好在执行清理操作之前,进行独立空抽吸。
当N1等于或大于8时,即在需要长记录时间的文件中,在打印过程中在页(c)的中间进行空排放,刚好在盖(d)关闭之前的空抽吸刚好在关闭盖之前进行,且刚好在清理之前的空抽吸在清理操作之前进行。另外,当记录操作结束时,独立空抽吸在任何时间进行。
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可靠地防止墨在盖盖或恢复操作中从盖流回到头。虽然在图25中独立空抽吸由两个抽吸过程组成,应理解的是它可由四个抽吸过程组成,或者抽吸过程的数目是不受限制的。
其次,刮除必须在打印开始之前并在盖从盖盖状态被打开之后进行。进一步地,它必须在盖从记录状态关闭之前进行。
在记录期间,头支架9通过喷嘴把墨排放到记录纸上,而相当量的墨将附着到表面平面本身上。因此,在记录之后,这些墨借助刮除而被从在表面平面上的喷嘴的周边上除去,以为下一次记录作好准备,并避免墨粘在盖51上。另外,很难避免少量的墨在预备排放或清理时附着到盖51上,虽然避免了盖51受到来自表面平面的墨的污染,如前所述。因此,当盖从盖盖状态打开时,墨经常会附着到表面平面上。所以,需要在记录之前通过刮除来除去这些墨。
下面,将描述各种清理操作,包括废墨罐状态检查S56、头更换清理S57、以及自动定时清理S58,它们是在如图26所示的等待记录信号的步骤S59之后进行的。
图30是流程图,用于说明废墨罐状态检查S56。该废墨罐状态检查是通过计数清理操作的次数进行的,以判定从记录头排放的墨是否通过诸如预备排放的排放恢复处理或抽吸操作可被正常地接收。
具体地说,所允许的清理次数,是从每次清理操作的排墨量和废墨罐中所能接收的墨量确定的,而且通过将直到目前为止的清理操作的累积次数R0与所允许的次数相比较,判定正常的废墨接收是否可被接收。在此实施例中,给出了两个可允许的清理次数,950和1000。每进行一次排墨清理操作,清理的次数就得到计数和累积,其结果被存储在诸如EEPROM的非易失数据保持装置1005中。即,首先,在步骤S100,累积的清理次数R0被从数据保持装置1005中读出,且随后在步骤S101将其与第一允许清理次数进行比较。在此,由于如果R0小于第一可允许清理次数就可以进行正常的废墨接收,该过程终止(S106)。
如果在步骤S101  R0较大,则R0在步骤S102被与一个第二可允许清理次数进行比较。在此,如果R0超过了该第二可允许清理次数,就通知打印机用户出现了异常情况,并随后禁止该打印机的记录操作(步骤S104、S105)。如果在步骤S102  R0小于该第二可允许清理次数,则发出一个警告并结束操作。
在废墨罐状态检查之后,在步骤S57进入头更换清理操作。该程序是为了当头达到其使用寿命且把新头装到打印机上时,在进行记录操作之前进行清理操作,以防止记录操作的损坏,除非墨被充满到喷嘴或记录头的液体腔中。图31一般地显示了带有一体的墨罐和头部分的可处理墨盒的结构。70是喷嘴部分,其中给每个喷嘴都设置有一个未显示的加热器,且通过使加热器导通而使墨滴从喷嘴排放出来。71是用于暂时存储将要提供给各个喷嘴的墨的公共腔,且72是用于把被称为片状罐的的墨罐连接到液体腔71的管。73是墨罐中的海绵用于防止墨泄漏到外面。74是一个过滤器,用于防止灰尘或气泡进入片状罐。当头支架离开较长时间时,气泡可从过滤器74进入墨通道而到达喷嘴部分70,从而使墨通道膨胀并未充满墨。另外,当在输送过程中头支架受到振动时,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在此情况下,由于加热器部分未充满墨,接通加热器就会出现空加热情况,因而不能正常地产生气泡。当头支架被更换并被安装以防止这种空加热情况时,在步骤S57进行清理操作。
对头更换的检测,是通过由CPU  1000监测设置在此实施例中的头支架中的电触头来进行的,如图32所示。
图33显示了用于步骤S57的头更换操作的流程图。首先,在步骤S107,进行检查以判定是否检测到了头更换。如果未检测到更换,则该过程立即结束。如果检测到更换,则在步骤S108进行检查,以判定是否在头未安装的状态下进行了清理操作。在此实施例中,如果在头未安装的状态下进行了清理操作,在清理操作之后安装的头被判定为单色头,直到检测到下一次头更换。当安装了单色头时,不进行如下所述的头更换清理或自动定时清理,以防止发生清理操作的颜色混合。因此,如果在步骤S108确定是无头的清理,该过程被结束。如果在步骤S108作出了否定,则在进行清理操作之前,当前清理次数被从非易失数据保持装置读出并被加+1,并随后被再次存储在非易失数据保持装置1005中(S109),以计数清理操作的累积次数,从而确定是否允许废墨罐的正常墨接收。随后,在步骤S110,在存储在非易失数据保持装置中的前面的头的安装状态下的清理执行时间,被读出和更新,并随后象清理次数一样再次被存储在非易失数据保持装置中,以实现如下所述的自动定时器清理。在步骤S111,进行清理操作,且该过程结束。随后操作转到如图26所示的步骤S58的自动定时清理。
图34是流程图,显示了自动定时清理操作。该操作是为了防止空加热,因为当头被安装在打印机上很长时间时,会发生墨未充满的情况,如前所述。在此实施例中,当从前一次清理时间过去72小时或更长时间时,就进行清理操作。首先,在步骤S112和步骤S113,读出当前时间和前一次清理操作时间,且在步骤S114,计算出从前一次清理操作过去的时间。在步骤S115,对过去的时间进行判定,其中如果过去的时间等于或小于72小时,该过程结束;而如果超过72小时,则操作进行到步骤S116。在步骤S116,判定是否进行了无头清理。如果已经进行了该清理,则不进行清理而结束操作,即使已经过去了72小时或更长。如果在步骤S116作出了否定的判定,在步骤S117计数清理次数,以确定废墨罐的墨接收状态,清理执行时间在步骤S118得到更新,且随后在步骤S119执行清理操作。
现在更详细地描述上述对头更换的检测。在此实施例中,根据如图35所示的流程,头更换每秒钟检测一次。在图35中,首先,在步骤S120,测量头未安装时间。如果在步骤S121在3秒或更长的时间中检测到头未安装状态,则在步骤S122设定用于CPU的判定的头更换标志,且随后操作进行到步骤S123。在步骤S123,参照头安装状态和头更换标志,如果头更换标志被设定且头被安装,则作出肯定的判定,其中操作进行到步骤S124。在步骤S124,前述的清理执行时间被读出,随后在步骤S125被更新到当前的时间减去72小时(其原因将在后面描述),并在步骤S126被存储在非易失数据保持装置1005中。在步骤S123,如果未安装时间为2秒或更短,或者如果即使在设定了头更换标志的情况下头未被安装,则作出否定的判定,其中头更换标志在步骤S127被复置,且该过程结束。
在图26中,考虑包括记录设备的电源接通、头支架9的更换、记录信号的接收、以及步骤S60的供纸操作的操作。在头被更换之后,送出一个记录信号,且进行步骤S56的废墨罐状态检查;操作转到步骤S57和S58否则转到图30中描述的打印机锁定。在此,如果未进行头清理,则进行一次头更换清理,且操作进行到步骤S58。在进行自动定时清理的步骤S58,如果头被更换,则在图34的步骤S115作出肯定的判定,因为清理执行时间已经被更新到如图35所述的72小时以前,从而进行一次清理操作。即,如果进行了头更换且未进行无头清理,则自动进行两个清理操作,且记录操作随后得到执行。该操作被进行两次,以保证墨的充满状态。如果已经进行了无头清理,该头被判定为单色头,且不进行自动清理操作,以防止颜色混合。
下面,描述当头被更换时清理操作或手动清理操作和根据用户的指令的自动清理操作之间的关系。
首先,图36是流程图,显示了手动清理操作。为了开始该清理操作,先在步骤S128进行检查,以判定支架是否运动。如果它在运动,则操作等待支架运动结束。随后,在步骤S129,检查头安装状态。如果头未被安装,则直接进行清理操作。如果安装了头,则在步骤S130计数清理的累积次数,且在步骤S131进行废墨罐状态检查。随后,通过参照如在步骤S122所述的头更换标志,判定是否进行了头更换,且如果该标志未被设定,操作进行到步骤S134,在那里清理时间得到更新。且清理操作得到执行。在步骤S132,如果设定了更换,则作出肯定的判定,且在步骤S133,更换标志被复置。且操作转到步骤S135,以进行没有更新清理时间的清理操作。
借助这种布置,下面将描述一个情况,其中在头更换之后,进行一次用户手动清理,且其后送出一个记录信号。首先,在步骤S122,借助如图35所示的头更换检查程序设定头更换标志,并在步骤S224、S225和S226将清理时间更新到当前时间的72小时之前。这里,当进行手动清理时,在步骤S132作出肯定的判定,因为头更换标志已经被送出,如图36所示。且更换标志被复置且清理操作得到执行。随后,进行如图26所示的步骤S56的废墨罐检查,并进行步骤S57的头更换清理。这里,由于已经在前面的手动清理中复置了头更换标志,所以不进行该清理。随后,在步骤S58,进行自动定时清理。这里,由于由于清理时间被更新到72小时以前,如前所述,在步骤S115作出了肯定的判定,并进行清理操作。因此,在总共进行了两次清理操作之后,进行记录操作。
下面,描述这样一种情况,其中用户在更换了头之后进行两次手动清理。第一次手动清理如前例进行,但在第二次手动清理中,作出了否定的判定,因为更换标志已经在步骤S132得到了复置,清理时间在步骤S134被更新,且执行清理操作。随后,操作转换到步骤S56、S57和S58,如图26所示。在步骤S57,没有执行清理,因为头更换标志已经得到复置。进一步地,在步骤S58,没有进行清理,因为已经在前面的手动清理中更新了清理执行时间。因此,当执行两次手动清理时,进行记录操作。
概括以上操作,首先,当头在进行了无头清理之后得到安装时,不进行自动清理操作。另一方面,当头更换是在没有进行无头清理的情况下进行时,进行一次手动清理,且随后进一步进行一次自动清理;当手动清理被进行两次时,不进行自动清理;当不进行手动清理时,清理被自动进行两次。因此,在记录操作之前一定会进行两次清理操作。
在上述说明中,设定了在头更换之后的两次清理操作,但应理解的是也可根据需要设定其他的次数。另外,在单色头的情况下,不进行清理,且只有黑头得到清理,但这种设定并不是这样具有限定性的。例如,在相同的黑头中,有一些头由于制造上的差别而未充满墨,为其进一步提供了头判定装置。这里,当安装了没有未充满墨的头时,不进行清理;当安装了未充满墨的头时,就进行清理。
进一步地,在此记录设备中,通过采用本发明人提出的排放控制装置,环境温度和在过去的预定时期内加在记录头上的能量得到了检测,且记录头的排墨控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当检测到头更换时,为安装的另一个头判定所施加的能量,并进行复置。
下面,将结合图37A和37B的流程图描述支架初始化。
首先,在步骤S301,判定支架初始检测器67的输出是导通还是断开。在此实施例中,支架初始检测器67是一个透射型光检测器,它在与支架整体制成的一个遮光板(未显示)不遮断检测器67的光路时导通,或在其他情况下断开,即当支架11位于初始位置(或盖盖位置)上时被导通,或在打印期间断开。在导通状态下操作转换到步骤S305,或者在断开状态下转换到步骤S302,在那里支架11运动到右300步,以使检测器被可靠地导通。在此,步,作为支架的单位运动,是支架马达31的驱动单位(在此实施例中驱动马达运动量的一步大体等于0.070mm);支架马达31是用于驱动支架的步进马达。在步骤S303,判定支架初始检测器67的输出是导通还是断开。如果在步骤S303检测器的输出是断开,则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异常,一个打印机错误在步骤S304得到显示,且操作被中断。如果在步骤S303检测器输出是导通,支架11在步骤S305向左移动一步,且在步骤S306判定支架初始检测器67的输出是导通还是关闭。若在步骤S306检测器输出是导通,操作转换到步骤S305,而如果它是断开,操作转到步骤S307,在那里支架向左移70步。在步骤S308,支架再次向右移一步。在步骤S309,判定支架初始检测器67的输出是导通还是断开。若在步骤S309检测器输出是断开,操作转到步骤S308,而如果在步骤S309它是导通,操作转到步骤S310,在那里由诸如半导体温度计的温度检测装置(未显示)检测打印机温度。在步骤S311,从如图38所示的表,获得在检测温度下的支架初始位置补偿值f。且在步骤S312,计算在支架初始位置的支架马达的激励相位No.PH,且在步骤S313,在支架初始位置的支架马达激励相位No.PH被存储在诸如EEPROM的非易失数据保持装置1005中。随后,在步骤S314,支架向右移225步,而在步骤S315,支架11向左移300+f步,从而结束支架初始化。通过在此时的支架初始位置(盖盖位置)设定支架停止位置,可以对由于打印机温度变化引起的底盘/支架11/恢复单元(见图6A和6B)的膨胀或收缩进行校正,并对由于支架初始检测器67的灵敏度变化引起的从支架初始检测器67的导通位置至支架初始位置(或盖盖位置)的振动进行校正,从而能可靠地进行盖盖。
在此实施例中,支架初始化是在电源接通的情况下,在打印各页之前、盖盖之前、以及清理之前进行的。然而,它不在打印一页期间在盖盖和清理之前进行。因此,如果头支架已经处于盖盖状态很长时间,就必须进行支架初始化,从而使头支架绝对不会意外地在没有盖盖的情况经历长时间。
在此实施例中,支架11从支架初始检测器67的导通位置向左移动75步的位置,被设计成支架的初始位置。
在此实施例中,支架马达通过对它进行电加强,以为该马达提供的机械分辨率的六倍进行驱动,这被称为微步进驱动。在传统上,再启动马达的驱动时的激励相位从最接近在支架初始位置(即盖盖位置)的激励相位PH的稳定相位(即在机械分辨率上分辨的相位)开始,但根据PH和造成振动噪声的稳定相位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一激励的驱动量大于正常的驱动量。因此,当从支架11处于支架初始位置的等待状态再驱动支架11时,在电源接通时,需要从支架马达31在步骤S313存储在EEPROM中的停止相位No.PH开始驱动,从而使振动噪声的出现得到抑制。
(实施例2)
图46是记录设备和与其相连的主机的控制框图。这里,1100是诸如计算机或文字处理器的主机。1101是用于控制整个主机1100的MPU,它具有用于在控制操作中进行定时的定时器1102。主机1100由包含在ROM1103中的程序控制。1104是一个RAM,它被用作执行控制时的工作区。1105是接口部分,用于将记录信息1300送到记录设备1200,或用于从记录设备1200接收记录设备的状态信息301,诸如无记录纸状态。另外,应理解的是,ROM1103和RAM1104可被包含在MPU1101中。
另外,记录设备1200,象主机1100一样,具有MPU  1201、定时器1202、ROM1203、RAM1204、以及用于控制记录设备的接口部分1205。
在记录中,从主机1100的MPU1101送来的记录信息1300,经过接口部分1105、1205而被送出或接收,并被存储在记录设备1200的RAM1204中。随后,记录设备1200的各部分受到MPU1201和定时器1202的控制,以进行记录。另外,诸如初始信号的控制信息1302,也经过相同的路径而得到发送或接收。在采用记录设备1200的记录中,头支架1207、支架马达1208、输送马达1209、以及恢复马达1210受到MPU  1201的控制,头支架1207由排放加热器驱动器1211驱动,且支架马达1208、输送马达1209、以及恢复马达1210分别由马达驱动器1212、1213、1214驱动。另外,根据借助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1215、纸检测器1216、以及恢复初始检测器1217的检测,MPU1201识别支架11的位置、纸是否存在、以及盖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上述形式中,主机1100的MPU1101对记录设备1200进行控制,但没有记录设备1200的MPU1201也不会有问题,即可采用如图21所示的记录设备控制框图的第一实施例。
图47是流程图,显示了在接收到初始信号时记录设备的初始操作。如果该初始信号被如图中所示地接收,则进行如步骤S401所示的、与MPU 1201有关的初始操作。该初始操作包括各端口的初始操作(S402)、RAM 1204的初始操作(S403)、各标志的初始操作(S404)、定时器1202的初始操作(S405)、以及模/数转换器的初始操作(S406)。所述的时间△t1代表进行S401的时间和从主机接收初始信号的时间。随后,操作转到步骤S407,在那里初始操作开始。马达的初始操作包括根据支架起始位置检测器1215和恢复初始检测器1217的每个的检测结果,把支架马达1208和恢复马达1210中的每一个设定到初始位置,如步骤S408和S409所示。该操作涉及至各个预定相位的初始启动,如前所述,包括保持操作。当然,用于马达的初始操作S407与S408和S409中的一个相遇,也不会出现问题。除非在步骤S410出现错误,在操作结束之后,操作被置于等待接收记录信息1300的状态,从而完成初始操作。为了解决进行如上所述的初始操作的记录设备中的上述问题,利用定时器1202并根据ROM 1203中从操作S401至操作S407得到的数据,设置了等待时间W(见图48)。等待时间W,是根据已知的值△t2和△t3确定的,但只要内部温度不高到马达冒烟或着火的程度,就可以允许,即使马达在一个相位连续导通。图49是有关马达的初始操作的时序图,其中当施加这种控制时,初始信号被连续地送出,如图45所示。如该图中所示,记录设备连续地接收初始信号以实现马达的初始操作,其中与图45中相比,△t1被延长到△t1+W,即使某一个相位被连续地激励。假定W=100ms,马达的A相位被以约1比10或更小的比率得到激励,从而能够防止马达的异常的温度升高、冒烟或着火,即使当初始信号被连续发出。
(其他的实施例)
虽然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在喷墨记录系统中,特别描述了一种利用加热能量进行排墨的系统,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而是可以利用一些系统来获得优异的效果,这些系统包括通过借助电-机械转换元件(压电元件)向墨加压的排墨系统和通过使电流通过墨而利用墨的电阻来获得排墨压力的系统。
本发明在一种记录设备中获得了特别优异的效果;这种设备采用了喷墨系统的记录头,以在各种喷墨记录系统中通过利用加热能量形成飞动的细墨滴,而实现记录。
至于其代表性的结构和原理,例如最好采用诸如在美国专利第4,723,129和4,740,796号中公布的基本原理。该系统可用于所谓的按照需要式和连续式。具体地说,按照需要式是有效的,因为通过施加至少一个驱动信号,且该驱动信号在与纸相对应地设置的电热转换元件或保持液体(墨)的液体通道上造成超过对应于记录信息的核心沸腾的急剧温度上升,在电热转换元件产生了加热能量,以在记录头的加热作用表面实现薄膜沸腾,从而可在液体(墨)中形成与驱动信号一一对应的气泡。通过借助气泡的生长和收缩而经用于排放的开口排放液体(墨),至少形成了一个墨滴。通过使驱动信号成为脉冲形式,气泡的生长和收缩可以立即实现,并足以实现在响应特性方面特别优异的更好的液体(墨)排放。当驱动信号处于这种脉冲形状时,公布在美国专利第4,463,359和4,345,262号中的装置是适用的。其他优异的记录,可通过采用美国专利第4,313,124号中关于上述加热作用表面的温度上升速率的发明,来得到实现。
至于记录头的结构,除了如上述各个说明书中公布的排放口、液体通道、以及电热转换元件(直线液体通道或直角液体通道)的组合之外,采用美国专利第4,558,333号或4,459,600号的结构也被包括在本发明中;这些专利公布了具有设置在柔性区域中的加热作用部分的结构。另外,本发明还可被有效作成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59-123670号中的结构,该文件公布了一种采用多个电热转换元件共用的缝来作为电热转换元件的排放部分的结构;也可以采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59-138461号,它公布了一种结构,该结构具有用于吸收加热能量的压力波的、与排放部分对应的开口。即,借助本发明,可实现可靠和有效的记录,而不论记录头的构造形式如何。
另外,本发明可有效地应用于全行式记录头,后者具有对应于记录装置所能记录的最大记录介质宽度的长度。对这种记录头,可采用能通过结合多个记录头来满足其长度的结构,或者采用作为一个整体形成的记录头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串联式记录头中,本发明对于固定在主装置上的记录头、使得能够与主装置进行电连接的或通过装在主装置上而从主装置供墨的解脱交换片式记录头、或具有整体地设置在记录头本身上的墨罐的支架式记录头,都是有效的。
另外,最好加上用于记录头的排放恢复装置、预备辅助装置等,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组成部分,因为本发明的效果可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对于记录头,这些的具体例子可包括:盖盖装置,清理装置、加压或抽吸装置、电热转换元件或其他类型的加热元件、或根据这些的组合的预备加热装置、以及执行与记录相分离的排放的预备排放装置。
至于所要安装的记录头的类型或数目,例如,可设置与具有不同记录颜色或密度的多种墨相对应的两个或多个记录头。即,对于记录装置的记录模式,本发明不仅对于诸如黑色等的主要颜色的记录模式特别有效,而且作为装备有多个不同颜色中的至少一种或通过颜色混合的全色的装置,也是有效的,其中记录头既可以整体地安装,也可由多个组合而成。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墨被认为是液态的,也可采用在室温以下是固态而在高于室温的温度下软化或液化的墨,或采用在所用的记录信号发出时得到液化的墨(如在喷墨装置中常见的那样)以通过将墨的温度调节在从30℃至70℃的范围内而将墨的粘性控制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为了防止由于在正常使用作为从固态至液态的状态改变的能量的加热能量时所引起的温度上升,或为了防止墨的蒸发,可采用在撂置状态下变硬而在加热时液化的墨。在任何情况下,采用具有只在被加有加热能量时才液化的性质的墨,诸如在加有根据记录信号的加热能量时液化以排放液体墨的墨,或在到达记录介质之前已经固化的墨,在本发明中都是适用的。在此情况下,墨可作为液体或固体保持在槽或通过多孔片的孔,该多孔片被相对电热转换元件设置,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54-56847或60-71260号中所描述的。在本发明中用于上述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薄膜沸腾的方法。
进一步地,根据本发明的记录设备,可被用作在诸如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设备中的图象输出端、与读取器相结合的复印机、或具有传送和接收特征的传真终端设备。
如上所述,借助本发明,与墨罐或诸如墨罐的供墨装置构成一体的记录头的安装得到了检测,且当检测到拆下时,吸墨操作进行的所希望次数被减掉手动进行的吸墨操作的次数,从而只能进行正好足够所希望次数的吸墨操作。另外,由于可以以适当的量实现所希望次数的吸墨操作,所以不会发生浪费性的排墨,且可以防止与排墨操作有关的串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的增加和运行费用的增加以及废墨罐或记录设备的寿命的缩短,从而能可靠地保持记录头的适当记录状态。
另外,在用于覆盖记录头的喷嘴的盖装置中,负压发生装置,在在盖装置覆盖喷嘴的盖位置施加负压之前,在盖装置释放喷嘴的释放位置施加负压,且负压发生装置在所述盖装置向盖位置移动之前在该释放位置上向盖施加负压,从而能把不适于记录的墨与记录头的喷嘴和它们的近邻的接触保持在最小。
借助本发明,可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大刮除清理器部分的墨吸收容量,并可进一步改善在刮除清理器的顶端的精度。
可以省去以前进行透气膜焊接所需要的压板部分,从而降低成本。
可以省去以前为使电部件不受泄漏的废墨的污染而设置的部件,诸如“盖”、作为废墨流动通道的“槽”、以及“吸收部件”,从而能降低成本。
用于废墨密封器或废墨盖的密封面的加工变得容易进行,导致了更高的可靠性、更高的模制部件产量、和更低的成本。
另外,支架可安静地得到驱动,且盖盖能可靠地进行,从而提供了可靠的、没有喷嘴堵塞的喷墨打印机。
另外,如前所述,当记录设备从主机接收到初始信号时,通过在马达的初始操作之前提供充分的等待时间,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禁止马达的初始启动,即至预定相位的初始启动,从而当由于主机故障而连续送出初始信号时,能防止马达内的异常温度上升,从而提供具有高度安全性的记录设备。

Claims (32)

1、带有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该记录头具有用于排墨的排放口,且该喷墨记录设备用于通过经所述排放口进行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该设备包括:
恢复装置,用于通过经所述排放口进行排墨而恢复墨的排放性能;
可拆下地设置在所述喷墨记录设备上的供墨装置;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供墨装置至所述记录设备上的安装;
手动恢复装置,用于借助所述恢复装置手动地处理墨的排放操作;
自动恢复控制装置,用于当检测到所述供墨装置安装在所述记录设备上时,借助所述恢复装置控制将要在检测到所述安装之后的第一次记录操作之前进行多次的排墨;
恢复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手动恢复装置在检测到所述供墨装置安装在所述记录设备上之后且在所述自动恢复控制装置的运行之前进行排墨的情况下,借助所述自动恢复控制装置控制将被减少的排墨。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和所述供墨装置被彼此独立地、可拆下地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与所述供墨装置整体地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操作单元,该操作单元可借助所述手动恢复装置操纵恢复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具有用于通过排放口排墨的排放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排放装置是用于向墨施加加热能量的加热能量产生装置,所述记录头借助该加热造成墨中的状态改变,以根据所述状态改变进行排墨。
7、带有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该记录头具有用于排墨的排放口,且该喷墨记录设备用于通过经所述排放口进行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该设备包括:
用于覆盖所述排放口的盖装置;
盖移动装置,用于将所述盖装置移动到一个用于覆盖所述排放口的盖盖位置和一个用于释放所述排放口的释放位置;
与所述盖装置相连的负压发生装置,用于向所述盖装置施加负压;以及
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负压装置向处于其中所述盖装置覆盖所述排放口的盖盖位置的所述盖装置施加负压的操作之前,对所述负压装置进行控制以向处于其中所述盖装置释放所述排放口的释放位置的所述盖装置施加负压。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扫描装置,该扫描装置借助于所述记录头和所述盖位置可扫描所述记录头至到一个记录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具有用于经排放口排墨的排放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排放装置是用于向墨施加加热能量的加热能量产生装置,所述记录头借助该加热造成墨中状态的改变以借助所述状态改变来进行排墨。
11、喷墨记录设备,用于通过经排放口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包括:
用于覆盖所述排放口的盖装置;
盖移动装置,用于将所述盖装置移动到一个用于覆盖所述排放口的盖盖位置和一个用于释放所述排放口的释放位置;
与所述盖装置相连的负压发生装置,用于向所述盖装置施加负压;以及
控制装置,用于在所述盖装置移动到其中所述盖装置覆盖所述排放口的盖盖位置之前,对所述负压装置进行控制以向处于其中所述盖装置释放所述排放口的释放位置的所述盖装置施加负压。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扫描装置,该扫描装置可在所述记录头处于所述盖盖位置的情况下在一个记录区域中扫描所述记录头。
13、根据权利要求11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具有用于经排放口排墨的排放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排放装置是用于向墨施加加热能量的加热能量产生装置,所述记录头借助该加热造成墨中状态的改变,以借助所述状态改变来进行排墨。
15、喷墨记录设备,它具有用于通过经排放口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的喷墨记录头,包括:
刮除装置,用于对所述记录头的排放口表面进行刮除;
一个支架,用于在其上安装所述记录头;
清理装置,用于清理所述刮除装置,所述清理装置与所述支架相连并能够与所述刮除部件进行直接接触;而且
所述清理装置具有安装在所述清理装置附近的吸收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清理装置由与所述支架相连并能够与所述刮除部件直接接触的一个刮除清理器部件、安装在所述刮除清理器部件附近的一个吸收部件、以及一个用于覆盖和固定所述刮除清理器部件和所述吸收部件的盖部件组成,其顶端能与所述刮除部件直接接触。
17、用于通过经过排放口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的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恢复装置,用于通过经过所述排放口进行排墨而恢复墨的排放性能;
墨接收装置,用于接收从所述恢复装置排放的墨;
所述墨接收装置带有一个湿气可渗透部分,在该湿气可渗透部分中一个防水、湿气可渗透膜和一个网状部件被叠置在外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墨接收装置的所述湿气可渗透部分在外侧具有一个焊接的部件,在该部件中一种网状树脂被叠置在防水、湿气可渗透膜上。
19、一种墨接收装置,用于在一个喷墨记录设备中接收由一个恢复装置排放的墨,该记录设备包括用于通过经排放口的排墨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的一个记录头和用于通过经所述排放口的排墨来恢复墨的排放性能的恢复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接收装置带有湿气可渗透装置,在该湿气可渗透装置中一个防水、湿气可渗透膜和一个网状部件被叠置在外侧。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湿气可渗透装置在外侧焊接有一个部件,在该部件中一种网状树脂被叠置在防水、湿气可渗透膜上。
21、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一个记录头,用于通过经过排放口进行排墨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
恢复装置,用于通过经过所述排放口的排墨来恢复墨的排放性能;
墨接收装置,用于接收从所述恢复装置排放的墨;
其中所述墨接收装置被设置在喷墨记录设备的底部;并设置有
围绕所述墨接收装置的周边的外形;
一个墨流动通道,通过它墨可从所述恢复装置自然流到所述墨接收装置的空间中。
22、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一个记录头,用于通过把墨排放到记录介质上而进行记录;以及
具有可旋转并具有圆柱形外形的第一流体流动通道的密封装置,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可绕其圆柱形外形的作为转轴的中心旋转,其通道端部得到释放,且所述密封装置进一步从所述第一通道端部与同其转轴垂直的一个第二通道相连;
其中所述密封装置具有内部包含所述第一流体流动通道的圆柱形孔形状且在外侧具有大体为圆柱形的、与所述圆柱形孔形状同轴的外形,并在所述密封装置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的一侧的外形部分上具有平面形状。
23、具有可旋转并具有圆柱形外形的第一流体流动通道的密封装置,所述第一流动通道可绕其圆柱形外形的作为转轴的中心旋转,其通道端部得到释放,且所述密封装置进一步从所述第一通道端部与同其转轴垂直的一个第二通道相连;
其中所述密封装置具有内部包含所述第一流体流动通道的圆柱形孔形状且在外侧具有大体为圆柱形的、与所述圆柱形孔形状同轴的外形,并在所述密封装置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的一侧的外形部分上具有平面形状。
24、喷墨记录设备,具有:
具有用于经过排放口排墨的排放装置的记录头;
扫描装置,用于相对于记录介质扫描所述记录头;
位置检测装置,用于用所述的扫描装置检测所述记录头在所述扫描装置的扫描区域中位置;
保护装置,用于保护所述记录头的排放口,所述保护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扫描装置的扫描区域中的记录头相对的位置上;
恢复装置,用于在所述排放口中排墨;
该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喷墨记录设备的环境温度;
改变装置,用于参照所述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记录头位置并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的温度,来改变所述扫描装置的扫描量;
恢复控制装置,用于根据被所述改变装置改变的扫描量,把所述记录头扫描到与所述保护装置相对的位置,并在所述排放口受到所述保护装置保护的情况下,借助所述恢复装置进行排墨。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具有用于经过排放口进行排墨的排放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排放装置是用于向墨施加加热能量产生装置,所述记录头借助该加热在墨中造成状态改变,以借助所述状态改变进行排墨。
27、喷墨记录设备,包括:
一个记录头,用于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扫描装置,用于通过驱动一个步进马达,使所述记录头在包括记录头的初始位置的扫描范围内相对于记录介质进行扫描;
该喷墨记录设备进一步包括: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当所述记录头停止在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步进马达的激励相位;
控制装置,用于当所述记录头从它所停止的所述初始位置得到扫描时,从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激励相位开始对所述步进马达的驱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的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存储装置是一个非易失存储器,且所述控制装置在电源接通之后且在记录操作之前读取存储在所述存储装置中的激励相位,并从所述激励相位开始用于记录的驱动。
29、根据权利要求27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具有用于经过排放口进行排墨的排放装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的喷墨记录设备,其中所述排放装置是用于向墨施加加热能量的加热能量产生装置,所述记录头借助该加热而在墨中造成状态改变,以根据所述状态改变进行排墨。
31、一种记录设备,它具有来自主机的初始状态设定信号,以及用于根据所述信号在一个脉冲马达的预定相位实现初始启动的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用于防止在预定的间隔内重复进行初始启动,即使重复输入了初始状态设定信号。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记录设备,其中当所述初始状态设定信号在输入所述初始状态设定信号至初始启动开始的时期中被重复输入时,提供了一个等待时间,以防止至少所述脉冲马达的温度上升到一个预定温度以上。
CN94106788A 1993-06-21 1994-06-21 具有排放恢复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79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49164/93 1993-06-21
JP14916493A JP3262410B2 (ja) 1993-06-21 1993-06-21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583A true CN1104583A (zh) 1995-07-05
CN1093795C CN1093795C (zh) 2002-11-06

Family

ID=15469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067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795C (zh) 1993-06-21 1994-06-21 具有排放恢复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6062670A (zh)
EP (1) EP0630755B1 (zh)
JP (1) JP3262410B2 (zh)
KR (1) KR0164637B1 (zh)
CN (1) CN1093795C (zh)
AT (1) ATE241472T1 (zh)
DE (1) DE69432725T2 (zh)
HK (1) HK1011645A1 (zh)
TW (1) TW3123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9569A (zh) * 2010-10-19 2013-08-14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打印机、控制装置、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CN107139589A (zh) * 2016-03-01 2017-09-08 株式会社理光 跨越使用压电驱动的喷墨头的温度均匀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71378B2 (en) * 1994-10-20 2004-08-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which obtains information concerning residual ink amount from an attached ink jet printer
US6325479B1 (en) 1995-02-06 2001-12-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change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EP0936071B1 (en) * 1998-01-16 2003-09-03 Océ-Technologies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an ink jet printhead
JP4138981B2 (ja) 1998-01-16 2008-08-27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ベー・ヴエー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トヘッドをクリーニ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1071534A (ja) 1999-09-03 2001-03-21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
EP1110733A1 (en) * 1999-12-20 2001-06-27 Xerox Corporation Ink jet printer including a printhead and a method of removing bubbles from ink jet printheads
JP2001347686A (ja) * 2000-04-05 2001-12-18 Nitto Denko Corp インク容器用通気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容器
JP2003237092A (ja) * 2002-02-15 2003-08-2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019829B2 (ja) * 2002-07-10 2007-12-1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366088B2 (ja) * 2003-01-31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池残量検出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を用いた記録装置
KR100544459B1 (ko) * 2003-02-21 2006-01-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무기기의 메인터넌스 자동 수행장치 및 그 방법
JP2004314351A (ja) * 2003-04-14 2004-11-11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吸引動作管理方法
JP2008114400A (ja) * 2006-11-01 2008-05-2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気泡排出方法
JP4944631B2 (ja) * 2007-02-0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回復処理方法
JP2008213219A (ja) * 2007-03-01 2008-09-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183121B2 (ja) * 2007-08-10 2013-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274115B2 (ja) * 2008-06-12 2013-08-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8233190B2 (en) * 2008-12-11 2012-07-3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User defined associations of colors to cartridges for color printers
JP5268623B2 (ja) * 2008-12-24 2013-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記録ヘッド回復方法
JP5723390B2 (ja) * 2013-01-17 2015-05-27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355477B2 (ja) 2014-08-21 2018-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444096B2 (ja) 2014-08-22 2018-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463112B2 (ja) 2020-01-15 2024-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127227A (en) * 1977-10-03 1982-07-06 Ichiro Endo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JPS5936879B2 (ja) * 1977-10-14 1984-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熱転写記録用媒体
US4330787A (en) * 1978-10-31 1982-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device
US4345262A (en) * 1979-02-19 1982-08-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US4463359A (en) * 1979-04-02 1984-07-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oplet gener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4313124A (en) * 1979-05-18 1982-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process and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DE3041187A1 (de) * 1980-11-03 1982-06-03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Gmbh, 2000 Hamburg Vorrichtung zum elastischen abdecken der duesen eines tintenschreibkopfes
US4558333A (en) * 1981-07-09 1985-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jet recording head
JPS588666A (ja) * 1981-07-10 1983-01-18 Ricoh Co Ltd シリアルドツトプリンタの双方向印字方式
JPS58194567A (ja) * 1982-05-11 1983-11-12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S59123670A (ja) * 1982-12-28 1984-07-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エツトヘツド
JPS59138461A (ja) * 1983-01-28 1984-08-08 Canon Inc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S6071260A (ja) * 1983-09-28 1985-04-23 Erumu:Kk 記録装置
JPH0632925B2 (ja) * 1984-03-09 1994-05-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廃インク溜め及び該廃インク溜めを有する記録装置
DE3633239A1 (de) * 1985-10-01 1987-04-16 Canon Kk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und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JP2522770B2 (ja) * 1986-08-05 1996-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US5182582A (en) * 1986-10-31 1993-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cleaning means that cleans lighter-ink discharge portions before darker-ink discharge portions
JPS63242671A (ja) * 1987-03-31 1988-10-07 Toshiba Corp プリンタ装置
JPS63282808A (ja) * 1987-05-15 1988-11-18 Brother Ind Ltd 原点割出装置
JPS6460860A (en) * 1987-08-31 1989-03-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Magnetic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JPH01103478A (ja) * 1987-10-16 1989-04-20 Brother Ind Ltd 印字装置
JP2737166B2 (ja) * 1988-09-07 1998-04-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キャッピング装置
JP3066867B2 (ja) * 1988-10-31 2000-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記録ヘッド、インクカセ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販売セット
EP0589541B1 (en) * 1988-12-21 1998-1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printhead capping means
JPH0322113A (ja) * 1989-06-20 1991-01-30 Nec Corp 印刷位置制御方式
EP0435666B1 (en) * 1989-12-29 1996-04-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ction recovery device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the device
JP2761069B2 (ja) * 1989-12-29 1998-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3222454B2 (ja) * 1990-02-02 2001-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ATE122611T1 (de) * 1990-02-13 1995-06-15 Canon Kk Aufzeichnungsgerät mit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kopf.
US5170186A (en) * 1990-02-13 1992-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dry absorption control of recording head cap
US5245362A (en) * 1990-02-13 1993-09-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discharge recovery apparatus having varying driving force
US5164748A (en) * 1990-02-13 1992-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uction recovery device with a cap having a communicating member to aid suction
US5103244A (en) * 1990-07-05 1992-04-07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ink-jet printheads
JPH0499680A (ja) * 1990-08-20 1992-03-31 Nec Corp プリンタ装置の横送り用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の駆動装置
DE69120885T2 (de) * 1990-09-19 1996-12-19 Canon Kk Rückgewinn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Farb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ATE164552T1 (de) * 1991-01-11 1998-04-15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S5184147A (en) * 1991-04-22 1993-02-02 Tektronix, Inc. Ink jet print head maintenance system
JPH0588666A (ja) * 1991-09-30 1993-04-0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合成装置
CA2085550C (en) * 1991-12-19 1999-07-06 Kentaro Yano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ccording to recording head information,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 which the method is implemented
JPH099680A (ja) * 1995-06-22 1997-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インバータ制御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9569A (zh) * 2010-10-19 2013-08-14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打印机、控制装置、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CN103249569B (zh) * 2010-10-19 2015-12-09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US9321284B2 (en) 2010-10-19 2016-04-26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Printer, control device,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7139589A (zh) * 2016-03-01 2017-09-08 株式会社理光 跨越使用压电驱动的喷墨头的温度均匀性
CN107139589B (zh) * 2016-03-01 2019-03-15 株式会社理光 喷墨打印系统及操作喷墨头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062670A (en) 2000-05-16
EP0630755A3 (en) 1996-07-24
HK1011645A1 (en) 1999-07-16
CN1093795C (zh) 2002-11-06
EP0630755B1 (en) 2003-05-28
DE69432725T2 (de) 2004-03-04
JPH07137282A (ja) 1995-05-30
KR0164637B1 (ko) 1999-03-30
DE69432725D1 (de) 2003-07-03
TW312397U (en) 1997-08-01
EP0630755A2 (en) 1994-12-28
KR950000395A (ko) 1995-01-03
JP3262410B2 (ja) 2002-03-04
ATE241472T1 (de) 200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795C (zh) 具有排放恢复装置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289299C (zh) 喷墨打印机
CN1078534C (zh)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记录设备
CN1265966C (zh) 液体容器和记录装置
CN1157293C (zh) 一种液体容器的支架
CN1065818C (zh) 喷墨记录头
CN1156374C (zh) 油墨容器
CN1150090C (zh) 墨槽、喷墨墨盒、供墨装置、喷墨打印装置和供墨方法
CN1230306C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610616A (zh) 压强调节机构、液槽、供液器、墨盒和喷墨打印装置
CN1456439A (zh) 用于清洁喷墨打印机打印头的清洁装置
CN1502472A (zh) 墨盒和记录装置
CN1931583A (zh) 记录头的维持恢复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64681C (zh) 维护喷墨打印头的方法
CN1090836C (zh) 直流电动机控制装置和直流电动机控制方法
CN1253315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66102C (zh) 墨水喷射记录装置
CN1533900A (zh) 具有内置滑动旋转元件型容积泵的液体喷射装置
CN1029946C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296287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61583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67632C (zh) 带喷墨头的记录设备
JPH07214785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321996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106

Termination date: 201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