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81632A - 经分组传输网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的方法、有关设备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经分组传输网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的方法、有关设备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81632A
CN1481632A CNA018206182A CN01820618A CN1481632A CN 1481632 A CN1481632 A CN 1481632A CN A018206182 A CNA018206182 A CN A018206182A CN 01820618 A CN01820618 A CN 01820618A CN 1481632 A CN1481632 A CN 1481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packet
gateway
switching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18206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41372C (zh
Inventor
K
K·霍夫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481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81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137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137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6418Hybrid transport
    • H04L2012/6472Internet

Abstract

本发明其中之一是说明一种方法,采用该方法在分组传输网(10)中根据包含在数据分组中的路由选择数据传输数据分组。根据应用的类型,在采用传输协议时使用了不同的比较参数值,该比较参数值可确定等待数据分组的等待时间,该数据分组必须按照给定的顺序到达网关(42)。

Description

经分组传输网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的方法、有关设备和程序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在分组传输网中数据分组包括路由选择数据和有用数据。数据分组在分组传输网中根据路由选择数据被转发,并且按照预定的传输协议进行传输。在接收数据分组时,应重新建立已发射的数据分组的顺序。
分组传输网譬如是因特网或是按照因特网协议工作的数据传输网。但是,也可使用其它的分组传输网,譬如ATM(异步传输模式)网。在ATM网中,数据分组也称之为信元。数据分组或信元都包括路由选择数据,譬如地址数据或路径数据或信道数据,该路由选择数据用来传送包含在数据分组内的有用数据。
数据分组在不同的传输路径上和/或用不同的延迟时间通过分组传输网进行传输。在接收机中,必须重新建立多种应用的数据分组顺序。为此目的,数据分组譬如还包括一个顺序号或一个时标。与此相关,譬如可参阅传输协议RTP(实时协议),该协议由IETF(因特网工程任务组)按Defacto标准RFC1889(请求说明)和RFC1890确定。这样,RTP数据分组的信息头部分其中包含一个顺序号和一个时标,请对照RFC1889,第5.1节。
尽管数据分组有延迟和损失,为用可接受的传输时间进行传输,采用了所谓的抖动缓冲器,在该缓冲器中将数据分组存储一个确定的时间,直到等不到尚未来到的数据分组为止。如果抖动缓冲器存满了,则在各个数据分组出现错误时,还继续传输或请求重复所述的传输。因此,抖动缓冲器的大小影响着在数据分组出现错误时该传输被延迟的等待时间。
从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部)制定的标准H.323“基于分组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第6.2.5中,已知抖动缓冲器的大小的控制和由此所得出的等待时间都与编码器能力有关。
本发明的任务是,为通过分组传输网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提供一个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保障了在传输数据分组时出现的延迟或不同应用的数据分组损失仍保留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中,不会大大不利于所确定的应用。此外,还给出有关的装置和一个有关的程序。
涉及到这种方法所述的任务可由权利要求1中给出的方法步骤解决。扩展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在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时,除文章开头所说的方法步骤外,还根据一个比较参数继续按重新建立的顺序处理数据分组,尽管尚未接收到前一个数据分组。可选地,根据该比较参数请求重复传输至少一个数据分组。此外,根据传输有用数据的应用,对于不同的应用预设定比较参数的不同的值。在传输数据分组开始之前预设定比较参数的值是有利的。
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可达到,虽然使用共同的传输协议,但可以将比较参数与不同的应用相匹配。通过根据应用类型预设定比较参数,可最佳选择每种应用的比较参数,无须顾及其它应用。为实时传输语音数据譬如选出一个比较参数,该比较参数根据对数据分组的等待只导致延迟最大为30毫秒。30毫秒对传输语音数据正好可接受,无须将语音质量降到可接受的值以下。相反,在不考虑实时条件下传输条件时,可选择相当大的比较参数的值,譬如250毫秒。这些数据在下面称之为计算机数据。通过较长的等待时间或较大的中间存储器可达到,传输计算机数据比传输语音数据误码率低。较长的等待时间使得也能处理有较长传输时间的数据分组。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的扩展方案时,数据分组分别包括一个用于确定顺序的顺序号码和/或一个时间数据,该时间数据给出,相对于参考时间或参考时钟脉冲,包含在有关数据分组中的有用数据具有何种参考值。所述的采取的措施比较简单,以便可重新建立数据分组的顺序。特别是当在接收机上须同步到一个时钟脉冲时,就使用该时间数据。
在另一个扩展方案中,传输协议是一个适合实时传输有用数据的协议。实时传输意味着发射端产生数据,接着必须在设定的固定持续时间内到达接收机。传输语音数据时,譬如持续时间为30毫秒。适合进行实时传输的协议是协议RTP,该协议RTP在已经阐述的Defacto标准RFC1889和RFC1890中规定。协议RTP特别适合通过因特网传输数据分组。
在采用下一个扩展方案中,一种应用类型是实时传输语音数据。另一应用类型是传输已经在传输开始前完全存储在发射单元中的计算机数据。这些计算机数据譬如是用于确定处理机指令的程序数据,是确定文本字的文本数据,或是用于确定图象象点的图象数据。可是,计算机数据也可能是语音数据,譬如录音。因此,传输协议必须适合实时传输语音数据。但是,适合实时传输的传输协议也可用于传输本来不需进行实时传输的数据。如上所述,通过使用只一种传输协议可降低实现难度。还有,在每次变换应用类型时都不需改变传输协议。通过传输计算机数据时的较长等待,就可较少地要求重新传输。传输计算机数据时误码率降低。
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方法的扩展方案,在电路转接交换的电信网的2个终端机之间可确定传输有用数据的传输路径。分组传输网中的一段传输路径位于2个网关之间。网关通过至少一个控制单元进行控制。由接收分组数据的网关的单个控制单元或在双向传输时由接收分组数据的网关的多个控制单元来预设定比较参数的值。
电路转接交换的电信网譬如是在定时信道,譬如PCM(脉码调制)系统的定时信道中传送有用数据的一种网络。这种网络譬如是德国电信有限公司的电话网。控制单元譬如对个别的控制信息设定比较参数的值。但是,为其它目的所用的信息也可扩展一个用于传送比较参数值的数组。通过所述的扩展方案也可能,在共用电路转接交换的电信网和分组传输网上,以简单的方式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这样,不同网络的优点就会得到更好的利用。
在采用下一个扩展方案时,控制单元在空间上设置在距离网关很远的地方,譬如大于100公里。在控制单元和网关之间使用一种标准化的协议或Defacto标准化的协议以传输控制信息。这样,可采用按照ITU-T的标准H.248制定的协议、协议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参见RFC2705。还有在考虑到这些协议或建立在这些协议的一种上的协议的情况下,来传输比较参数的值。
在采用一种扩展方案时,控制单元将给出比较参数值的连接建立信息发射给接收具有有用数据的数据分组的网关。采取这种措施,就可用反正要传输的连接建立信息,来传输比较参数的值。不需要用于传递比较参数的附加信息。在一种改进方案中,通过使用协议MGCP将比较参数用一个以“X-”开始的标识符标志,该标识符指出一个所谓的试验参数,参见Defacto标准RFC2705的3.2.2节“参数行”,参数“X-”。这样,就使用标识符“X-MaJiBu”,以便按照通话者的名字的类型指示比较参数。所述的标识符是最大抖动缓冲器大小的一个词首缩写词。
在采用下一个扩展方案时,在确定传输路径时至少包括一个电路转接交换的网络的一个交换中心在内。数据的应用类型根据在交换中心用的信令协议中所确定的参数值来测定。这样,就可使用按ISUP(ISDN业务用户部分)标准或按BICC标准所确定的参数TMR(传输媒体需求)以说明对传输媒体的请求。然后,交换中心可促使根据参数值设定比较参数的值。于是,应用类型就可比较简单地测出。反正,交换中心必要时可参与建立传输路径,致使测定应用类型的花费是有限度的。
由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分部)确定的ISUP标准的核心包括如下标准:
-Q.761(21/99)“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功能说明”,
-Q.762(2000)“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通用消息和信号功能”,
-Q.763(1997)“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格式和代码”,并且
-Q.764(09/97)“No.7信令系统-ISDN用户部分信令程序。
这样,所提到的参数TMR在标准Q.764的第2.1.1.1a节中给出。参数TMR的值在标准Q.763的第3.54节中确定。值0譬如表示语音数据。值2表示“64kBit/s不受限制”,和譬如指示传输计算机数据。
BICC标准包含在由ITU-T确定的标准Q.1901“荷载独立呼叫控制协议”中。BICC标准虽然以ISUP标准为基础,但是却不同于这个标准。譬如,中央CIC(电路识别码)必须由2个字节延长到4个字节。BICC标准当前还与ATM网中传输有用数据有关。可望扩展到IP(因特网协议)网络上。
此外,交换中心还包括进行建立连接和拆除连接。通过交换中心也可交换网关之间的信令信息。为交换这些信息,采用一种具有已确定的传输单元的、针对所述标准确定的传输方法。一个这样的传输单元譬如按标准Q.763Add.1(06/00)确定并且在那里被称之为容器APP(应用传输参数)。这个容器的传输协议在标准Q.765“修正的建议Q.765(应用传输机制)中作了规定。标准Q.765.5“应用传输机制-荷载独立呼叫控制”建立在标准Q.765基础上,并且特别研制开发用于BICC标准。但是,在标准Q.765.5中给出的传输单元也可在使用ISUP标准时得到应用,特别是在遵守上述给出的属于核心的标准中更是如此。
在采用另一个扩展方案时,分组传输网是一个因特网或是另一个按照因特网协议工作的数据传输网。在电路转接交换网的交换中心之间传信令可按照BICC标准或按照容易改进的ISUP标准执行。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个网关、一个用于网关的控制单元和一个交换中心。所述的这些单元都可用来实现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和其扩展方案。由此,上述技术上的效果也适用于这些单元。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具有指令序列的程序,执行该指令序列时,通过一个处理机执行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或其扩展方案的一个或提供有关单元的一个单元的功能。上述技术上的效果也适用于该程序。
下面就附图说明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其中图中:
图1示出了与因特网相连的电话网和在所连接的网中为确定传输路径所进行交换的信令信息,
图2示出了传输因特网地址的信元的结构,
图3示出了传输RTP端口号码的信元的结构,
图4示出了标志呼叫实例的码元结构,并且
图5示出了连续的数据分组和等待时间。
图1示出了一个与因特网10相连的电话网12,譬如德国电信有限公司的电话网。在图1中,示出了电话网12的2个部分14和16。部分14譬如位于德国南部和部分16位于德国北部。在部分14中示出了一个终端交换中心18,通过传输线路20,譬如通过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连接,用户TlnA的数据传输计算机DA连接到该终端交换中18上。终端交换中心18通过中间局线路22与转接交换中心24连接。转接交换中心24譬如是西门子有限公司的EWSD型(电子控制的数字式自动交换系统)普通的交换中心。传输线路26从转接交换中心24通向网关28。传输线路26譬如是一条PCM-30系统(脉码调制)的信道,正象它在其它情况下,被用来在不同的交换中心之间传输语音数据那样。PCM方法使用ITU-T的编解码器G.711。在不同交换中心之间的通信连接也可称之为中继线。网关28的功能在下面做进一步说明。
电话网12的部分16包括转接交换中心34,譬如EWSD型的。转接交换中心34通过中间局线路36与终端交换中心38连接,用户TlnB的数据传输计算机DB连接到该终端交换中心38上。传输线路40从转接交换中心34通向网关42。传输线路40譬如是一条PCM信道,正象它通常被用来在不同的交换中心之间传输语音数据那样。网关42的功能在下面做进一步说明。
此外,电话网12包括2个交换中心48和50,这2个交换中心48和50是EWSD型的交换中心的扩展型。交换中心48和50除了具备EWSD型的交换中心的功能以外还附加承担了业务提供计算机52和54的功能。这些附加的功能同样在下面就图1做进一步说明。在交换中心58和转接交换中心24之间可建立信令连接56,在该信令连接56上按照协议ISUP(ISDN业务用户部分)传输信令信息。这个协议的信息的例子在下面将就图1来说明。
在交换中心48和50之间可建立信令连接58。同样按照ISUP协议也可通过这个所述的信令连接传输信令信息。信元作为信令信息的组成部分用容器APP(应用相关参数)按照标准Q.765Add.1(06/00)进行传输。这些信元在下面将就图2和3进行说明。
在交换中心50和转接交换中心34之间可建立信令连接60,在该信令连接60上按照协议ISUP传输信令信息。
为在用户TlnA和TlnB之间传输语音数据或在计算机DA和DB之间传输计算机数据,不仅可使用电话网12而且还可使用因特网10。在电话网12内,语音数据或计算机数据都在语音信道中以电路转接交换方式进行传输。相反,在因特网10内,按数据分组方式传输语音数据或计算机数据。
在网关28和42内,分别在语音信道内被接收到的语音数据或计算机数据被分成数据分组并传送到因特网10中。从因特网10来的具有语音数据或计算机数据的数据分组在网关28和42内拆开,并且按语音信道传送入电话网12内。网关28和42通过传输线路64或66连接到因特网10上。由此,数据分组就可通过因特网10在网关28和42之间进行交换。业务提供计算机52和54也可与因特网10连接。这样,数据分组也可在业务提供计算机52、54或和网关28、42之间进行交换,参见在业务提供计算机52和网关28之间的信令路径72,或参见业务提供计算机54和网关42之间的信令路径74。网关28和42以及业务提供计算机52和54分别至少有一个因特网地址,按该因特网地址它们都可在因特网10内被访问。
下面说明建立在用户TlnA和TlnB之间以用于传输计算机数据或语音数据的通信连接的信令信息。建立用户TlnA和TlnB之间的通话连接或建立计算机DA和DB之间的数据传输连接时,转接交换中心24在时刻t1按照ISUP协议产生一个连接建立信息100,也称IAM(初始地址消息)信息。其中,这个信息譬如包括在电话网12中的用户TlnB的完整的呼叫号码,和在传输线路26上用于传输的时隙号码。在连接建立信息100的称之为TMR的参数中,给出了连接的类型方式和由此还有应用的类型方式。对语音数据给出了“语音连接”的值。对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给出了“64kBit/s不受限制”的值,参见标准Q.764的第2.1.1.1a节。
连接建立信息100通过信令连接56进行传输。在接收到连接建立信息100后,在交换中心48中执行一个程序,按此程序的执行确定,可以使用因特网10传输计算机数据或语音数据。还可测定,在用户TlnA的一侧作为电话网12和因特网10之间的接口必须使用网关28。由交换中心48的控制单元让业务提供计算机52执行所需要的步骤。参数TMR的值按照协议传输到业务提供计算机52上。
在位于时刻t1之后的时刻t2,业务提供计算机52通过信令路径72按照Defacto标准RFC2705将连接建立信息102发送到网关28。连接建立信息102也称为CRCX(建立连接)信息。在连接建立信息102中给出了用于传输有用数据的时隙。此外,根据作为CODEC(编/解码)用于传输语音数据的参数TMR中的值,给出了按照ITU-T标准G.723.1传输语音数据的方法,以致于在网关28中实现语音数据的压缩。有时为传输语音数据可接通语音间歇抑制和回波抑制。
相反,为传输计算机数据,按照ITU-T标准G.711使用CODEC(编/解码),也即不使用压缩。为传输计算机数据可断开语音间歇抑制和回波抑制。
此外,用连接建立信息102的一个数据项“X-MaJiBu”给出了等待时间T的值,这在下面将就图5说明。选用30毫秒的等待时间用于传输语音数据,选用200毫秒传输计算机数据。数据项“X-MaJiBu”用一个所谓的“试验参数”来确定,参见RFC2705第3.2.2节“Parameterlines”,举例“X-FlowerOfTheDay:Daisy”。
采用参数“X-MaJiBu”的值时,要断开对所谓的抖动缓冲器的大小的自动调节,该抖动缓冲器大小影响等待时间T。自动调节只有在连接建立信息中未给出参数“X-MaJiBu”时才接通。
网关28处理连接建立信息102和进行所需要的调节,并且在时刻t3作为应答产生应答信息104。应答信息104一方面确认连接建立信息102的接收,并且还包括一个因特网地址和一个端口号码,该端口号码可用来对网关28和42之间建立起来的RTP(实时协议,参见RFC1889和RFC1890)连接进行有用数据的接收,并且及时分配给时隙,该时隙在传输线路26上用于所要建立的连接。RTP连接适合于传输语音数据或计算机数据。
业务提供计算机52接收应答信息104,并将接收到的因特网地址以及端口号码传送到交换中心48的控制单元。交换中心48的控制单元按照ISUP协议处理连接建立信息100,并且在时刻t4产生连接建立信息106。连接建立信息106按照ISUP协议也称之为IAM(初始地址消息)信息。在连接建立信息106中包含2个在下面将就图2和3详细说明的信元,在该信元中传送因特网地址和端口号码,参见图中所画的点107。这些信元不用在ISUP标准中确定,但是却可在遵循ISUP标准的情况下通过信令连接58进行传输。还有连接信息106也包括参数TMR,其具有同样的值,象在连接信息100中那样。
交换中心50接收连接建立信息106并且还处理在其中所包含的信元。根据这个信元的内容或根据标志呼叫实例的代码(CIC-电路识别码)可以识别,不应建立普通的电话连接,而是应在使用因特网10的情况下建立电话连接。作为在用户TlnB一侧要使用的网关,通过交换中心50测定出网关42。此外,交换中心50确定一个时隙,该时隙在交换中心50和34之间仅通过电路转接交换传输有用数据时才使用。这个时隙标志出传输线路40的传输信道。交换中心50也分析参数TMR,并且将这个值转报到业务提供计算机54。
通过交换中心50的控制单元让业务提供计算机54建立经信令路径74的因特网连接。在时刻t5,业务提供计算机54将连接建立信息108发送到网关42。连接建立信息108符合上述提到的Defacto标准RFC2705,并且也称之为CRCX(建立连接)信息。在信息108中包含了网关28通过交换中心48发送的因特网地址和端口号码,该地址和端口号码用于要建立的RTP连接。此外,在连接建立信息108中给出由交换中心50测定的时隙以及根据参数TMR的值给出CODEC,在语音连接时为CODEC G.723.1,而在数据传输连接时为CODECG.711。在采用语音连接时,利用连接建立信息108在网关42中自动地接通语音间歇抑制和回波抑制。按用于CRCX信息的Defacto标准RFC2705来确定这种调节信令的数据项。相反,在采用数据传输连接时,断开语音间歇抑制和回波抑制。
此外,连接建立信息108在数据项“X-MaJiBu”中包括等待时间T的值。如上所述,数据项“X-MaJiBu”是Defacto标准RFC2705专用的扩展。给出30毫秒等待时间的值用于传输语音数据。选择200毫秒的值用于传输计算机数据。
在网关42中处理连接建立信息108时,按照所给出的时隙测定因特网地址和网关42的尚未占用的端口号码,以便用来接收网关28的有用数据分组。回波抑制和语音间歇抑制接通或断开。标记等待时间T的值。断开影响等待时间T的所谓的抖动缓冲器的自动调节。接着,网关42在时刻t6发射应答信息110,以便确认连接建立信息108的接收。此外,应答信息110包括测出的网关42的因特网地址以及测出的端口号码。
连接建立信息106的其余部分在交换中心50中按照协议ISUP进行处理。在此,产生连接建立信息112,该连接建立信息112经信令连接60传输到转接交换中心34。连接建立信息112也称之为IAM(初始地址消息)信息。其中,连接建立信息112还包括用户TlnB的呼叫号码和由交换中心50设定的时隙。在转接交换中心34中,按照协议处理连接建立信息112,并且将该信息传送到终端交换中心38。终端交换中心38呼叫用户TlnB或计算机DB。
在交换中心50中,接收到应答信息110后在处理连接建立信息106时产生传输信息114,该传输信息114按照协议ISUP也称之为APM(应用传输消息)信息。传输信息114包括具有网关42的因特网地址的一个信元和具有由网关42传输的端口号码的一个信元,参见图中画的点115。这些信元如下面图2和3所说明的信元那样具有同样的结构。传输信息114在时刻t8被传输到交换中心48。
交换中心48的控制单元从传输信息114取出因特网地址和端口号码,并让业务提供计算机52将这些连接参数传送给网关28。对此,业务提供计算机52在时刻t9按照Defacto标准RFC2705发射一个变更信息116。变更信息116也称之为MDCX(变更连接)信息。变更信息116包括网关42的因特网地址和其用于要建立的RTP连接的端口号码。
在网关28中处理变更信息116,以致于按照协议RTP和CODECG.711或G.723.1在网关28和42之间使用直接传输路径118传输有用数据。在图1中并未示出由网关28产生的对变更信息116的应答信息。
在后随的时刻t10,转接交换中心34按照协议产生一个信息120,该信息120也称之为ACM(地址完整消息)信息,并发出已经传输所有的选择代码的信令,以便连接用户TlnA和用户TlnB或计算机DA和计算机DB。信息120由交换中心50的控制单元按照协议进行处理。在时刻t11,交换中心50按照协议ISUP将ACM信息122发送到交换中心48。交换中心48处理ACM信息122并且在其一侧将ACM信息124发送到转接交换中心24。
假定参数TMR值为“64kBit/s不受限制”。如果用户TlnB的计算机DB得到通报,则就可按照协议ISUP使其传信令到转接交换中心34。转接交换中心34在时刻t13产生应答信息126,该应答信息126通过信令连接60被传输到交换中心50。应答信息126也称之为ANM(应答消息)信息。根据这个信息开始计费业务。
在交换中心50中,按照协议处理应答信息126。在此,将应答信息128发送到交换中心48。交换中心48在时刻t15根据应答信息128产生应答信息130传送到转接交换中心24。
由用户TlnA的计算机DA来的数据将在电话网12的部分14和16中,并且通过传输线路26和40按时隙以及按CODEC G.711进行传输。不执行回波抑制、语音间歇抑制和压缩。在因特网10中按数据分组传输数据。在网关42中的过程将在下面就图5进行说明。
图2示出了传输因特网地址的信元150的结构。信元150在第一实施例中包括9个连续的数据项152-168,长度均为8比特,也即一个字节。比特位0-7按照这个顺序从右向左。在数据项152中,传输标志信元150的标志。标志的值为3,用来按标准Q.765.5指示所谓的“互通功能地址”,并且在这里指出信元150用来传输因特网地址。
在数据项154中,给出了扣除数据项152和154的信元150的长度。在实施例中,数据项154中按二进制存储值为7,也可参见标准Q.765.5,第11.1.1节。
在数据项156中,传输兼容信息,当接收机不能完全处理信元150时,兼容信息的值给接收机指出应做什么,参见标准Q.765.5,第11.1.1节。
在数据项158中,传输认可标志和格式标志,这些标志按十进制书写方式值为“35”。按照ITU的标准X.213附件A使用这个值来指出因特网协议。
在数据项160中,当因特网地址按照因特网协议版本4传输时,存储具有值为1的标志。然后,在彼此衔接的数据项162-168中,按照因特网协议版本4传输因特网地址的4个字节。
相反,如果利用信元150按照因特网协议版本6传输因特网地址,则在长度数据上出现差别,参见数据项154和数据项160中的差别。在数据项160中,当按照因特网协议版本6传输因特网地址时,传输值为0。在这种情况下,16个数据项162-170连接在数据项160之下,在这些数据项中按照因特网协议版本6存储16个字节的因特网地址,还可参见图中所画的点172。
图3示出了传输端口号码的信元180的结构。信元180包括均有一个字节长度的数据项182-188。数据项182-186的含义在这个序列中相当于信元150的数据项152-156的含义。在数据项182中,传输值2,以便作为传输端口号码的信元来标志信元180。在数据项182中传输的标志不同于在此在标准Q.765.5中所提供的功能可称之为“骨干网络连接标志符”。在数据项184中,作为扣除数据项182和184后的信元180的长度传输值为2。在数据项186中,传输兼容信息。在数据项188中,则传输要传输的端口号码,譬如在网关28或42中为RTP连接所用的端口号码,参见图1。
图4示出了码元200的结构,用该码元200标明交换中心48和50之间的呼叫实例。码元200的结构用标准Q.763第1.2节确定。码元200包括具有长度均有一个字节的2个数据项202和204。实例的号码从数据项202中的最低位的比特开始传输,参见比特位0,直到数据项202的比特位7,然后继续传输数据项204的比特位0-3之间的比特位。数据204的比特位4-7不用来标明实例。码元200无其它数据项。
图5示出了3个数据分组250、252和254,所述的这3个数据分组都按这种序列从网关28发送到因特网10,以便传输计算机数据到用户TlnB的计算机DB。数据分组250包括一个具有值1的顺序号SN。在数据分组252或数据分组254中,给出了具有值2或3的顺序号SN。顺序号用Defacto标准RFC1889确定。
通过在连接建立信息108中的数据项“X-MaJiBu”的值,根据在参数TMR中标志数据传输的值“64kBit/s不受限制”来选择200毫秒的等待时间T。
在网关42中,在时刻t0a接收数据分组250。从这个时刻t0a开始,用200毫秒等待数据分组252到达。假定数据分组252不在这个时间内到达,参见括弧256。在200毫秒等待时间T过后,由网关42请求再次传输数据分组252。如果数据分组252a在时刻t1a到达,则网关42按照顺序号SN重新建立顺序。紧接着,在传输线路40的定时信道中继续传送有用数据。在时刻t2a,数据分组254到达网关42中。直到第4个数据分组到达为止,等待时间T仍仅为200毫秒。
如果从用户TlnA到用户TlnB都传输语音数据,则根据参数TMR中“语音数据”的值,作为等待时间T只选择30毫秒。如果在这个时间以后,序列的当前等待的数据分组未到达,则譬如通过传输线路传送填充数据。接着,按照顺序处理下一个数据分组。
象就图5所述的同样的过程,在网关28中可用于相反方向。还有,在将通过因特网10接收的计算机数据转移到传输线路26的定时信道时,使用等待时间为200毫秒。
为在交换中心48和50之间传信令,在采用另一个实施例时,按照BICC标准使用信令信息。在其它方面,图1-5所述的过程仍不变。
在采用另一个实施例时,参数“X-MaJiBu”的值可直接确定中间存储器的大小,以便在网关中存储数据分组。由此,可间接确定等待时间,因为中间存储器溢出时,必须继续进行处理。
在实施例中所述的部件譬如是西门子有限公司的SURPASS系统的部件,参见WEB网页 www.siemens.com/data&voice。这样,业备提供计算机就是系统SURPASS的单元hiQ的组成部分。

Claims (14)

1.通过分组传输网(10)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的方法,
其中,在分组传输网(10)中,数据分组(250-254)包括路由选择数据和有用数据,
其中,在分组传输网(10)中,数据分组(250-254)根据路由选择数据被转发,并且按照预定的传输协议进行传输,
其中,在接收数据分组(250-254)时,重新建立已经按其发送了数据分组(250-254)的顺序,
其中,接收到的数据分组(250-256)按照该顺序继续被进行处理,
其中,尽管前一个数据分组(252)还未收到,也根据比较参数(“X-MaJiBu”)按重新建立的顺序继续处理数据分组(250-254),
或其中,根据比较参数(“X-MaJiBu”)请求重复传输至少一个数据分组(252),
并且其中,根据传输有用数据的应用,对不同的应用预设定比较参数(“X-MaJiBu”)的不同的值。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数据分组(250-254)分别包括一个用于确定顺序的顺序号码(SN)和/或一个时间数据,该时间数据给出了,包含在有关的数据分组(250-254)中的有用数据相对于参考时间或参考时钟脉冲具有怎样的参考。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传输协议是适合于实时地传输有用数据的协议,优选协议RTP。
4.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一种应用类型是实时传输语音数据;并且另一应用类型是传输计算机数据,这种计算机数据已经在传输开始前就全部存储在发射单元(DA)中,且优选是用于确定处理机指令的程序数据和/或文本数据和/或图象数据;和/或在传输计算机数据时的比较参数的值比在传输语音数据时的比较参数的值大得多。
5.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电路转接交换的电信网(12)的2个终端设备(DA、DB)之间,确定传输有用数据的传输路径,
在分组传输网(10)中有一个在2个网关(28、42)之间的传输路径段(118),
通过至少一个控制单元(52、54)控制网关(28、42),
并且,接收数据分组(250-252)的网关(42)的控制单元(54)预设定比较参数(“X-MaJiBu”)的值。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控制单元(52、54)在空间上被设置成离网关(28、42)很远,
并且,在控制单元(52、54)和网关(28、42)之间使用一个标准化的协议或Defacto标准化的协议以传输控制信息,特别是使用按照标准H.248的协议或协议MGCP或在这些协议中的一个的基础上建立的协议。
7.按照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控制单元(52、54)将连接建立信息(102、108)发送给接收数据分组(250-254)的网关(28、42),在该连接建立信息(102、108)中给出比较参数(“X-MaJiBu”)的值,
并且,比较参数(“X-MaJiBu”)优选在一个分组中确定。
8.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确定传输路径时,在电路转接交换的数据传输网中至少加入一个交换中心(48、50)以交换数据,
并且,数据的应用类型根据在交换中心用的一个信令协议中所确定的参数测出,优选地是根据在ISUP标准或BICC标准中确定的用于说明对传输媒体的要求的参数(TMR);并且由交换中心(48、50)促使预设定比较参数(“X-MaJiBu”)的值。
9.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分组传输网(10)是因特网或是另一种按照因特网协议工作的数据传输网。
10.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由比较参数的值直接给出等待时间,或由比较参数的值确定存储数据分组的中间存储器的大小。
11.网关(28、42),
其特征在于,
网关(28、42)应这样建立,以使它们适用于按权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方法。
12.网关(28、42)的控制单元(52、54),
其特征在于,
控制单元(52、54)应这样建立,以使它们适用于按权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方法。
13.交换中心(48、50),
其特征在于,
该交换中心(48、50)包括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个控制单元(52、54)。
14.具有指令序列的程序,在执行该指令序列时,通过处理机实施按权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方法,或提供权利要求11-13之一所述的单元的功能。
CNB018206182A 2000-12-14 2001-11-22 经分组传输网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的方法和有关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137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0127455A EP1215859A1 (de) 2000-12-14 2000-12-14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Übertragen von Daten verschiedener Anwendungen über ein Paketübertragungsnetz
EP00127455.4 2000-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1632A true CN1481632A (zh) 2004-03-10
CN1241372C CN1241372C (zh) 2006-02-08

Family

ID=8170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2061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1372C (zh) 2000-12-14 2001-11-22 经分组传输网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的方法和有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403529B2 (zh)
EP (2) EP1215859A1 (zh)
CN (1) CN1241372C (zh)
AR (1) AR031811A1 (zh)
AT (1) ATE300139T1 (zh)
BR (1) BR0116145A (zh)
DE (1) DE50106826D1 (zh)
ES (1) ES2245667T3 (zh)
WO (1) WO200204929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2050A (zh) * 2015-08-26 2015-11-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21086B2 (ja) * 2002-11-01 2006-09-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トリーミングシステム及びストリーミング方法、クライアント端末及びデータ復号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345573B2 (en) * 2007-11-26 2013-01-01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quality estimation system, equipment, method and program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68527A (en) * 1996-04-23 1998-06-16 Motorola, Inc.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real-time multimedia streaming
US5963551A (en) * 1996-09-30 1999-10-05 Innomedia Pte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reconfigurable packet transmission
IL125571A0 (en) * 1997-08-01 1999-03-12 Comverse Network Syst Inc A packet-switched-network telephone system
US6577631B1 (en) * 1998-06-10 2003-06-10 Merlot Communications, Inc. Communication switching module for the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of audio, video, and computer data over a single network fabric
WO2000011849A1 (en) * 1998-08-20 2000-03-02 Nokia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user multiplexing in a real-time protocol
FI106591B (fi) * 1999-01-15 2001-02-28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tiedonsiirtovirtausten välittämiseksi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72050A (zh) * 2015-08-26 2015-11-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1372C (zh) 2006-02-08
DE50106826D1 (de) 2005-08-25
EP1342347A1 (de) 2003-09-10
EP1215859A1 (de) 2002-06-19
AR031811A1 (es) 2003-10-01
EP1342347B1 (de) 2005-07-20
ATE300139T1 (de) 2005-08-15
ES2245667T3 (es) 2006-01-16
BR0116145A (pt) 2003-10-21
US20040105437A1 (en) 2004-06-03
US7403529B2 (en) 2008-07-22
WO2002049297A1 (de) 2002-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999C (zh) 在电信系统中的网络协议转换模式
CN1158819C (zh) 用于在多媒体网络节点之间交换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00366024C (zh) 用于处理分组的系统和方法
CN1073318C (zh) 移动式无线通信系统
JP4391590B2 (ja) 電気通信ネットワーク内で経路選択アドレスを変換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CN1104826C (zh) 建立数据呼叫的移动通信系统与方法
EP0135342A2 (en) Exchange system
CN1319983A (zh) 保证通信质量的互联网电话系统和路径建立方法
CN1227892C (zh) 经分组传输网络传输传真数据的方法
JP2000101572A (ja) ディジタルネットワ―クシステム,ディジタルネットワ―クスイッチ,isdnシステムの処理装置,およびディジタルネットワ―クにおけるサブチャネル確立方法
CN1135792C (zh) 配置用于数据传输的通信链路的方法
US20040240469A1 (en) Method and devices for the interworking of nodes
CN1241372C (zh) 经分组传输网传输不同应用的数据的方法和有关设备
CN1193554C (zh) 通过不同类型的网络传输语音数据的方法及所属的单元
CN1111997C (zh) 通过第一网络建立到用户连接的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N100367737C (zh) 下一代网络中智能网的实现及其与pstn网络的互通
US20030076820A1 (en) Signaling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working data over different types of data transmission networks
CN101197899A (zh) 一种无线传真处理方法、传真代理装置及无线终端
US7092383B2 (en) Method for switching on a subscriber signal, associated switching office and associated program
US20030026274A1 (en) Switch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user data packets
CN1653826A (zh) 通过多个数据传输网传输数字数据的方法、所属的单元和所属的程序
CN1197310C (zh) 不同传输形式网络的连接方法以及附属装置
CN101409934B (zh) 一种应用平台与协议栈之间信令流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208978C (zh) 移动通信系统的脉冲编码调制呼叫处理设备及方法
CN1239637A (zh) 用于交织数据和信令信息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OKIA SIEMENS COMMUNICATION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IEMENS AG

Effective date: 200805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509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Nokia Siemens Networks GmbH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208

Termination date: 20101122